博山爐又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薰爐等名,是中國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所用的器具,可用來熏衣、熏被以除臭、避穢。博山爐常見的為青銅器和陶瓷器。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漢代盛傳海上有蓬萊、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漢黃釉博山爐
藏家:華夏收藏網 郭小文
精品漢黃釉博山爐,高19公分,盤子直接20公分。
此博山爐器制規整挺括而古樸,雙釉雙色,漢黃釉與漢綠釉完美結合,橘黃綠釉釉色鮮明濃郁而溫暖,光亮照人。
器表光澤沉穩內斂,精美完整,制作工藝符合古制,古樸大氣,真正的古人精工細作,為開門戰漢時期制品,華夏文明,古老陶瓷的鼻祖,唐三彩的先驅,燈盤子邊沿有輕微小磕,這樣的美品瑕不掩瑜。
對于博山爐來說同一器物倆個顏色是很少見的。
博山爐始現于西漢時期,與燃香原料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西漢之前,人們使用茅香,即將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爐中直接點燃,雖然香氣馥郁,但煙火氣很大。武帝時,南海地區的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并將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餅,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溫將這些樹脂類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濃厚,煙火氣又不大,因此出現了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
兩漢時期博山爐已盛行于宮廷和貴族的生活之中。
有名的博山爐有出土于陜西省興平縣的西漢鎏金銀竹節高柄銅薰爐和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的錯金博山爐。1968年在河北漢代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錯金博山爐,其造型和工藝已達到高峰。除了博山香爐之外,魏晉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五足和三足瓷器香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