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3月北京榮寶拍品陳崇光《鐘馗嫁妹》立軸,成交價22萬元,行筆粗放,人物造型頗為夸張,有陳老蓮筆意

南京博物院藏陳崇光《柳下曉妝圖》,行筆較細,為典型改、費仕女風格

2005年初春,筆者收得陳崇光山水成扇一件,殊有可觀

此扇另面為江蒼深行楷法書,王體小楷結體雋秀,行筆灑落。江氏署年“庚辰夏四月”,即1880年,此時陳崇光42歲
文/江蘇無錫 馮德宏
18世紀揚州畫派的興起,堪稱中國美術史上的一場革命,對后世中國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及至清晚期,陳崇光、吳讓之的出現,就日漸式微的揚州畫派而言,不啻于最后一縷耀眼的光芒,并成為繼起的海上畫派的重要來源之一。時光荏苒,曾經名重揚、滬兩地的陳崇光及其藝術幾近湮沒。然而從歷史的角度審視,能在形式技巧以及審美境界上基于傳統而又突破樊籬,對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經驗與新風格的畫家及其作品,必然能在美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陳崇光這位才情斐然而際遇不佳的畫家,列入以革新繪畫為風尚的海上名家是當之無愧的。
清中葉,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揚州畫派的崛起,為當時萎靡陳腐的中國畫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氣息,并對后世的中國畫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清代晚期,這一畫派在其發源地卻日顯頹勢,這主要是由于鹽運改道帶來的揚州地方經濟衰敗所致。在這強弩之末,揚州畫派出現了最后幾位執牛耳者,并最終融入了海上畫派,其中之一就是當前鮮為人知的畫家陳崇光。
關于19世紀70年代至滬鬻藝的書畫家,郭其龍的《滬瀆雜記》共載有34人,內容包含每位書畫家的姓名、字號、籍貫和專長,有吳淦(gàn)、任頤、胡遠、楊伯潤、朱偁(chēng)、王禮、蔣節、張熊、錢慧安、舒浩等等,基本囊括了這一時期的海派名家,其中有“揚州陳若木,字崇光,山水”條目。陳崇光作為外埠畫家,僅以往來滬上鬻畫而列海上名家之選,可見陳氏有名于時且影響頗大。而時下各種拍賣會和畫廊、文物商店中,陳氏作品相對少見,不在被關注之列,文獻中相關介紹也極簡略。這對于清代揚州近300畫家的佼佼者陳崇光而言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陳崇光,初名炤,字若木,號鈍道人,江蘇揚州人。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卒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伯均善畫,為雕花木工,故不名于世。陳崇光幼時即能畫;至列強入侵,英夷進犯鎮江,揚州震動,家破后遂至泰州一煙具鋪當煙竿刻花學徒;不久棄其業而專注于學畫,兼攻書法、詩詞。同邑名畫家虞蟾賞識其才藝,收為弟子。咸豐七年(1857年),陳崇光參加太平軍,隨虞蟾到天京作壁畫,并事管理宋元古畫。陳氏飽覽之余,勤奮臨摹,藝事益進,已有出藍之妙。及至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國敗亡,陳氏返揚州,為生計曾到各處土地廟作壁畫。其間曾客寓皖中徽商蒯砥家,獲觀蒯氏所藏宋元名人真跡,畫藝大進。后長居揚州,與吳熙載相友善,以筆墨為生涯,又以盛年游于江、浙、皖,往來于揚、滬、杭鬻畫,畫名日漸昭著,縱論時事,不可一世,求畫者絡繹不絕,為其一生中最得意時。資料顯示陳崇光至少曾兩度至滬鬻畫。光緒元年,36歲的陳崇光自揚州經杭州重往滬上時已置身海上名家之列。但他并沒有如同代人任伯年那樣留居上海,他的大部分歲月還是在揚州度過的。
陳崇光于48歲時喪妻家破后,不幸得狂疾,遂浪蕩在外,行為變得怪異,“衣敝衣,履敝履,發長如囚,塵垢滿爪……所偕皆窮士,時集于煙寮酒肆間,不知其為誰也”。10年后,這位才情橫溢而際運不利的畫家,竟在瘋疾折磨下于58歲時溘然長逝。陳崇光平素作畫頗自鄭重,稍不如意即寸裂棄去。病狂后則任筆為之,作畫愈趨蒼老,精到處不減當年,超逸之氣則過之,唯不多畫。
丹青而外,陳崇光兼工詩詞,常與當地名流王小汀、趙小舫唱和,有《一漚吟館選集》傳世。該書上卷封面有民國7年(1918年)吳佑曾題跋,簡要講述了《一漚吟館選集》刊出經過:清代揚州畫家王鑒,因崇拜陳崇光,聽說揚州翰林臧谷收藏有陳氏詩集手稿,幾經周折終找到臧谷,并出資請人在廣州根據手稿雕版,由秦更年校對,在廣東印行,出版時間為清宣統二年(1910年)。
《一漚吟館選集》收錄了陳崇光近百首詩。同治九年,吳熙載卒,陳氏詩以悼之:
聲華藉藉動公卿,
頑白安吳接蹤行。
捉筆縱談如昨日,
提壺問字失平生。
姓名文苑高千古,
書卷傳家抵百城。
痛哭寢門身自惜,
勞勞枉事硯田耕。
同治十年秋,陳氏客滬上時與蔣節(字幼節)訂交,有《絕句四首答蔣香葉》詩云:
慰我羈愁歌路難,
遇君昔在滬江干。
還思攜手紅樓醉,
十月霜風未覺寒。
陳崇光的詩工整而純樸,其中較多晤友憶舊之作,反映出他極重情義的性格。但同時他又心志高傲,王鑒《一漚吟館選集識》稱:“若木志高氣盛,寒素之士求其畫,無論識與不識,欣然命筆,下至傭保,求亦為應。富高顯官致重金求之,或遲遲以應,一迫促之,則束之高閣,再請而不得矣。”名士氣節,躍然紙上。
陳崇光畫風沉雄渾厚,力追古人,當時揚州論畫者“咸推若木為第一手”。一般認為他的畫以花鳥最佳,其次為人物、山水。其花鳥畫師法陳白陽及 “揚州八怪”之李復堂、高鳳翰,粗筆中鋒,酣暢圓轉,頗有氣勢。花鳥中添蟲草,大多以雙鉤出之,看似粗,實則細,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黃賓虹稱其“畫雙鉤花卉最著名”。陳氏人物畫,一般認為師法陳老蓮,但筆者以為其有兩種面目:2006年3月北京榮寶拍品陳崇光《鐘馗嫁妹》立軸(圖1),行筆粗放,人物造型頗為夸張,有陳老蓮筆意。而南京博物院藏其《柳下曉妝圖》,則行筆較細,以小寫意花鳥畫法寫景,作為此畫中起烘托作用的柳樹,在陳崇光筆下表現得很是嫵媚(圖2)。主體人物筆法細致,婉約脫俗,正專心整理晨妝,姿容光鮮嬌弱,為典型改、費仕女風格。落款書法亦清麗妍美,整體風格與前者迥異。
關于陳氏山水,盧輔圣評之“山水設色師王原祁,墨筆師石濤”,十分貼切。筆者以為陳崇光山水融王原祁、石濤于一體,更能自出新意,成就應不在花鳥、人物之下。郭其龍《滬瀆雜記》載陳氏為山水畫家非屬偶然。其山水扇作筆者見過數幀,皆為小寫意畫法,筆墨隨意流走,不加造作,實則極具匠心。水墨清潤,設色淡雅,別具潤澤樸茂意境,且構圖別致,題材通俗,常取鄉間村野一角入畫,故即便是高士山居主題,也顯得親切平和。
2005年初春,筆者收得陳崇光山水成扇一件(圖3),用筆粗放傳神,設色淡雅,構圖虛實相生。正面繪遠山中水、近處林木坡石,為山水畫作一般程式。但細察之,有三處殊有可觀,其一,在遠山中水之間,繪有稻田一壟,數位農人耕作其間;其二,近處林木坡石中隱隱繪以廬舍,似非士彥高臥之樓臺,而為農人將息之草廬也;其三,畫題“柴門臨水稻花香”,應取自唐代許渾的《晚自朝臺津至韋隱居郊園》中“野門臨水稻花香”句,而取“柴”棄“野”,又為《紅樓夢》賈寶玉名“稻香村”時所用。此處作題,使全幅似農人柴門小景偶得,更具山鄉村野情趣,全無一般文人山水畫“不食人間煙火”之作勢。此扇另面為江蒼深行楷書法,結體雋秀,行筆灑落,落款“書于夢華仙館”。夢華仙館者,清末著名印書館是也,江氏亦應為一時名士(圖4)。江氏署年“庚辰夏四月”,即1880年,此時陳崇光正值42歲盛年。
近十年來京、滬、杭等地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中,陳氏作品時有所見,也偶見扇作。陳崇光成扇最高價為中貿圣佳于2005年7月30日以5.28萬元拍出者,為山水人物《煙波釣徒圖》并行書成扇,畫極精,是擬陳老蓮人物畫典型風格。是扇以5500元于2001年12月從上海敬華拍出,中國嘉德2004年11月又以3.52萬元成交,三年后價格上升近10倍,令人瞠目。陳氏花蟲扇面畫最高成交價為2.3萬元,長風拍賣于2012年9月拍出,為陳崇光1873年所作《黃香紅粉圖》,所繪花蝶極精到。上海道明2012年6月拍出的陳氏另一山水扇面成交價2.53萬元,為陳崇光1874年所作,正面勾勒柳堤漁樵遠山孤岫,泥金扇面畫綠松紅樹頗為醒目。背面題自作詩曰:
西塞山前張志和,
樵者拍手漁童歌。
綠蓑青笠渾無恙,
不畏船頭風雨多。
陳崇光是一位由畫工而進入文人畫家行列的佼佼者,黃賓虹《論畫長札》載:“回憶我的二十余歲,初至揚州……遍訪時賢所作畫,七百余人以畫為業外,文人學士近三千計,惟陳若木畫雙鉤花卉最著名,已有狂疾,不多畫,索值亦最高。次則吳讓之,為包慎伯所傳學。” 可見在黃賓虹初至揚州的1888年,陳崇光畫值至少與吳熙載相當甚或過之。而陳氏去世后,其畫值民國元年后陡然攀升,幾乎與古人并駕齊驅,作品以高超的藝術造詣折服了不少名畫家。黃賓虹對其極其推崇,謂:“陳若木崇光,雙鉤花卉,極合古法,人物山水,各各精妙。”稱其畫“沉著古厚,力追宋元”。近代花鳥畫大師吳昌碩在70歲時,題陳氏《擬柯丹丘墨竹圖》云:“筆古法嚴,妙意從草、篆中流出,于六法外又見絕技,若木道人真神龍矣。余近好寫竹,一葉一枝,意造無法,仗素有擥力為之,殊增惡態。于邕老案頭,獲睹是幅,乃知平日率爾所為,遠隔重壁。”但就是這位一度名重揚州、上海的畫家,在20世紀以后,卻名焉不彰,楊東山的《海上墨林》甚至沒有載入,以至于被有些收藏家稱之為晚清畫家中的“小名家”。
陳霞章為《一漚吟館選集》所作序點出個中蹊蹺:“……若木亦得狂疾……此時畫愈蒼老,求者愈多,識之者乃愈寡,時輩競為贗本,至今猶有賴以活者。”近年來很多書畫拍賣會包括一些大拍上可見到署名陳氏的偽作,陳崇光生前身后的大量偽作害慘了畫家。另外,雖然陳氏曾贏得吳昌碩、黃賓虹兩位大家的推崇,但被時人視為“畸人”,除蔣幼節之外與其他海派名家交游也不多,對其相關研究亦少,這就使他和他的藝術得不到公平的評述。
筆者認為就總體而言,陳崇光畫作(包括扇畫)價格仍偏低,與其藝術成就不甚相符,后市應有較大升值空間。但由于陳氏畫作在其生前身后均有仿作充市,鑒藏時務須注意。其畫印有:陳炤、陳炤字曰崇光之印、陳崇光、崇光、若木、鈍道人、陳白子。畫作落款多數較為率性,行筆簡放,不求工致,與畫面渾然成一體者,非“西貝貨”荒率造作之款識可比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