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通圖攝影師胡吉林 圖為古代宣紙制作藝人在“攪漿”場景

圖為古代宣紙制作藝人在撈紙(左)和曬紙(右)場景

圖為古代宣紙制作藝人在“打壓原料”場景
造紙術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則是傳統手工紙品最杰出的代表。
宣紙起于唐代,歷代相沿,原產地是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傳統制作工藝在2006年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宣紙的主要原料青檀樹皮,來源于涇縣當地的主要樹種之一青檀樹。這種樹具有纖維細密、均勻、造紙成漿率高的特點。
宣紙的制作工序極為復雜,傳統工序108道,主要步驟將青檀樹的枝條先蒸,再浸泡,然后剝皮,曬干后,加入石灰與純堿(或草堿)再蒸,去其雜質,洗滌后, 將其撕成細條,晾在朝陽之地,經過日曬雨淋會變白。然后將細條打漿入膠:把加工后的皮料與草料分別進行打漿,并加入植物膠攪勻,用竹簾抄成紙,再刷到炕上 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張。
宣紙具有“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紋理純凈、搓折無損、潤墨性強、色澤耐久”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美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