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種文化在壽山石收藏領域里一直有個更古老的稱呼,叫做“坑洞文化”。其肇始于《觀石錄》中最早關于水坑、山坑概念的提及,而《后觀石錄》又將其擴展 為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之說,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壽山石皆以“三坑”劃分,陳子奮的《壽山石小志》和鄧散木的《篆刻學》都是此類代表性的專著。隨著 開采量和開采范圍的逐漸擴大,人們逐漸發現了不同地域出產的石頭存在著一些共性特征,自此“礦系說”成為與“三坑說”并立的兩大劃分方式,在今天也已為人 熟知,發展為圈內獨具特色的“石種文化”。
石種文化一直是壽山石收藏圈“門檻”般的存在。那些形形色色、細分多達兩百余種的石種名詞,絕對能讓初入圈子的新手頭暈眼花,不知所措,而老手亦多以能指點石種甚至分辨坑口為傲。一句話,在這個圈子里,若不能對石種說上個一二三來,根本就不敢說自己是玩壽山石的。
近些年,另一種觀點的聲音日趨大起來。即:“重石質,不重石種。”持這種說法的人認為,壽山石玩石種已經玩到走火入魔,名目多到了嚇人的程度。坑口不過 是挖出石頭的地方,同一個地方挖出的石頭,有好的,可能也有差的。歸根結底壽山石收藏要看品質,過于糾結石種,甚至以石種來論高下,純屬鉆牛角尖。
這種說法對嗎?筆者認為,很對。然而,玩壽山石還需要學習辨認石種嗎?筆者的回答是,絕對需要。
早期,文人對壽山石的鑒賞是不劃分石種,而以形、色命名的。如艾綠、羊脂、瓜瓤紅等,前后《觀石錄》俱是如此。這是因為古代壽山石的開采規模小,人們還 沒有發現石種規律,只能以最直觀的視覺感受來命名。壽山石最初的采掘集中在高山一帶,而田黃、水坑都產在這一帶,所以先有了“三坑”之說。而礦系說則誕生 于采掘范圍擴大到月洋山系、旗山山系之后。
所以說,石種文化是壽山石開采歷史中逐漸摸索、凝結出來的規律性經驗,而玩石者在學習 石種文化的過程中,也就逐漸深入地了解到壽山石質的特征、美質,以及與他山之石的不同之處。當然,按圖索驥是不行的,學習石種文化,多看多摸多接觸樣本這 個環節必不可少,否則書背得再熟也沒用。這也是我們這個“圖解”系列的用意所在。
禪宗悟道的境界有三重。第一重是“見山是山,見 水是水。”就像我們剛剛接觸壽山石,一無所知,一片迷茫,只能以最直觀的感受來判斷。第二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好似我們跋涉在學習辨認石種的 路上,看見一塊石頭,看到的不是它美與不美,而是有沒有格,有沒有糕,有沒有砂,有沒有水痕,到底產自哪個坑口。而直到第三重境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 水”,我們對各個石種都已了然于心,不再糾結,而看到一塊石頭,第一感受依舊恢復直觀的審美愉悅。這和第一重境界看上去沒什么不同,但它的本質是不一樣 的。收藏界常說,眼光建立在學識、修養之上,也就是這么回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