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冠中作品《江南居》
文/聞風
藝術之于人們是有社會性的、是有時代烙印的,更應該是貼近生活的。不論是寫實抑或抽象作品,只要是與我們所熟悉的場景、所經(jīng)歷過的事產(chǎn)生了共鳴的作品,便可以讓我們感動、喜歡。吳冠中先生的畫我是喜愛的。一來他的畫作內(nèi)容并不晦澀難懂;二來是因為他筆下的江南,正是我所生活著的江南,如此熟悉,讓人覺得親切。
粉墻黛瓦、小橋流水、軒榭亭臺、水鄉(xiāng)人家是江南的具象載體。黑、白、灰所渲染的色彩氛圍屬于我們喜歡且熟悉的煙雨江南。江南在吳老的畫筆下,顯得是如此簡單、古樸與純粹。平日閑暇無事,我總喜歡在古村深巷中游蕩,尋找那些存在于他畫作中的《醬園》、《老墻》、《雙燕》、《江南人家》、《大宅》……畫意與生活逐漸彼此交融,讓我這個嶺南之人深深地愛上了江南之地,并最終筑巢于太湖之畔,成了一個新江南人。
然而在美的表象下,卻往往隱藏著作者對殘酷現(xiàn)實的表達以及對未來的擔憂。吳冠中留法期間,他的導師蘇弗爾皮向?qū)W生們指出:“觀察對象的感受,應如餓虎撲食一般,咬破捕獲物的靈與肉。”正是因為吳冠中本人也深諳此道,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時候,除了為我們帶來美色饕餮,更能觸動我們內(nèi)心的敏感神經(jīng)引發(fā)思考。《江南居》在我看來正是這樣一幅具有批判意味及預見性的佳作,讓我深受感動。
吳冠中在《吳冠中畫作誕生記》中對于《江南居》是這樣評價的,“除了作為文物保護的少數(shù)典型老街故宅外,我熟悉的江南人家的音容笑貌即將無可奈何花落去了,送別古人,古人的印象在心目中濃縮成一種抽象符號,幾個塊面,幾種色彩依傍一條灰色的河流,這就是我的新作《江南居》,亦即故人的肖像、遺像。”
7年前的夏天,我來到蘇州與一幢有著近500年歷史的明代老宅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正式投入到古建筑保護與運營的工作當中。江南的印象離不開古建筑。隨著工作的深入,我深刻了解到古建筑這種有形歷史生命體需要一個愛它的人,并為之投入一百二十分的努力。如若不然,一場大風、一場暴雨便能將它們毀于一旦,更不用說是人為的破壞。枯樹可以逢春,葉落則不一定歸根。《江南居》的畫面里,斑斕出現(xiàn)的異端色彩預示著的正是這不容忽視的現(xiàn)實。古建筑作為舊時家庭生活、社交生活的承載者,它背后所蘊含著的傳統(tǒng)文化及家庭歷史是極其豐富精彩的。然而隨著不幸的發(fā)生,被摧毀的將不僅僅是建筑本身。同樣的很多唯當?shù)厮赜械娜司游幕矊⒈粫r光的洪流沖走,消失在汪洋中。盡管我們可以在博物館里通過各種手段還原展示這些離我們遠去的江南情調(diào),但是那將不再是活著的文化,而是只能變成一個個被瞻仰的符號而已,生氣全無。
《江南居》對于江南風貌變遷的抗議是無聲的,但卻充滿了力量。它讓我看到了在美學外衣下,藝術家對于家鄉(xiāng)的熱愛、對于舊物消亡的惋惜。吳老于畫中所宣揚的保護及延續(xù)傳統(tǒng)文化的訴求,是溫和的。就是這種不高舉任何旗幟的平淡訴說,在悄聲鞭策著我。盡管我的力量是渺小的,不足以讓大環(huán)境發(fā)生任何變化。但我仍將不遺余力,在自己守護的一片小天地里,讓更多的人領悟江南,活在江南。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