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愚公移山》(局部)徐悲鴻 國畫人物 現代文/神州詩書畫報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一 中國的人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蹤跡可追溯至先民最早的巖畫,以至后來的起居裝飾畫,如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時期以氏族活動為 ...

《愚公移山》(局部)徐悲鴻 國畫人物 現代
文/神州詩書畫報 成功書畫家網記者 馮宜玉
一
中國的人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其蹤跡可追溯至先民最早的巖畫,以至后來的起居裝飾畫,如馬家窯文化、仰韶文化時期以氏族活動為裝飾的陶器裝飾畫。再后來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出現了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隨著顧愷之等第一批人物畫大師的出現,逐漸為傳統的中國人物畫奠定基礎,唐時的吳道子更是將宗教人物畫推向了一個高峰,而之后的五代兩宋時期的深入發展,尤其是宮廷畫院的出現,將傳統中國人物畫推向了頂峰,題材和技法上都進入了成熟時期。出現了諸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傳世佳作。而明末的陳洪綬、清末的任頤等在中國人物畫發展上的貢獻,筆者在這里也勿須贅言了,將在下文討論,在這里且談談中國人物畫在近現代的發展。
隨著辛亥革命的一聲炮響,封建王朝經歷幾千年,已是腐朽不堪,在摧枯拉朽的變革中轟然傾倒了。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文明面臨著工業社會文明的嚴峻挑戰,于此中國繪畫在演進過程中也受到西方繪畫思想和方法以及社會變革后的生活需求的影響和挑戰。李叔同、潘玉良、徐悲鴻、林風眠等人先后赴西洋學習西畫,新的畫種、新的觀念也便日益沖擊著中國人物畫壇。20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自由的斗爭日趨深入,馬克思主義的文藝理論也影響到國內的美術的發展,而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諸多藝術家也融入到抗日主題的創作中,創作了許多新的英雄人物形象。自此中國人物畫在近現代美術史的發展上翻開了新的一頁。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人物畫的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此時美術界對國畫走向的討論和爭執越來越多,也越激烈。先后有“八五”新潮,“八九”思潮及中國畫的“窮途末路”論的展開,再加上西方文化藝術的影響進一步加深,使中國人物畫的創作進入新的復興和思想的碰撞的大討論之中。中國人物畫在改革的浪潮中,經歷30余年的踽踽獨行式的發展,時至今日將再一次呼喚中國人物畫走向大時代。

《文姬歸漢圖》(局部) 陳居中 宋代
二
從中國美術史上的大量事實可以發現,偉大的時代對繪畫藝術的發展總能產生積極地促進作用,偉大的時代總是有優秀的畫家、繪畫樣式以及經典的傳世畫作產生。從當前的主客觀條件來看,無論是當前的社會環境、國內外文化發展形勢,還是人物畫進入新時期的發展積累以及當前大眾的審美需要來講,中國當代人物畫走進大時代都是順理成章,是順應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
(一)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促使中國人物畫走向大時代。
中國的改革發展進入深水區,國家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目標更加明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需求更加緊迫,對當代人物畫的發展來說,呼喚其進入大時代的感召愈加強烈。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從當前全世界美術發展的情況來看,中國畫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不夠大,中國人物畫作為中國畫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世界美術的廣闊平臺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中國人物畫在與世界同類畫種間的競爭當中,也會將其蘊含的中國審美觀念和哲學觀等文化屬性傳遞給世界上更多的書畫愛好者;中國人物畫還可以通過人物畫獨特的藝術特點將當代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現給世人。而以上這些,都對當代中國人物畫的發展提出了走向大時代的要求。
無論是蔣兆和的《流民圖》還是周思聰的《礦工》《人民和總理》,抑或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人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以至于開鑿于唐代的敦煌莫高窟103窟中的《維摩詰像》都反映了古今各個時代不同的風貌。而在當前的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處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轉變時期,變革時期的社會會產生或昂揚、或沮喪,或奮進、或徘徊,或喜悅、或幽怨、或高大、或丑陋等諸多形形色色,但又十分典型的、可進入美術作品的經典形象,而這些變革中產生的人物形象也需要用適合與時代審美需求的人物畫的造型來表現。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中,會產生諸多如黃胄先生經典畫作《歡騰的草原》,宋人李公麟的《臨韋偃牧放圖》、陳居中的《文姬歸漢圖》等群體藝術形象或者適于國畫人物表現的盛典、群眾性的活動。而在今天,類似前人畫作表現的這些群體性活動的繪畫藝術的塑造、提煉、表現都會促使中國人物畫的發展走向大時代。
(二)近現代中國人物畫的變革發展以及近三十多年的美術思潮討論的不斷展開,為當代中國人物畫走向大時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人物畫走向另一個高峰的時機已經成熟。
中國美術進入近現代以來,都是行進在變革接二連三、沖擊接連不斷地發展道路上,這種變革遠遠早于中國的社會形態的革新,它的改變早于史學界所界定的中國進入近代史的時間。筆者認為這種改變,在中國明代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時期就有了,因此時至今日,中國人物畫最近一次重大變革的發展經歷遠遠多于170年的歷史,但還未結束。
自資本主義萌芽期對其產生的朦朧影響算起,中國人物畫的變革就開始了。在明代人物畫發展雖說日漸式微,但明末時陳洪綬、崔子忠等人倡導的“變形主義”,提出了“寧拙勿巧,寧丑勿媚”的藝術道路,在對當時的人物畫起到振興作用的同時,也成了中國人物畫近現代變革的發端,由此開始直至清末的“海上三任”對這種變革一脈相承。
接下來,隨著西方繪畫思想、方法的引入,對中國人物畫在色彩、造型等發面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促使中國人物畫在近現代的變革進入了第一個發展階段;同時隨著封建社會制度的覆滅,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由服務于統治階級轉向服務人民大眾,這種革命性的改變使得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產生根本性的改變。而在社會改良派和舊民主主義革命流行時期,隨著大批中國留學生從西方歸來,對于傳統美術的改革的提議和方向的討論也十分活躍普遍,使得中國人物畫在近現代的變革走向第一個發展階段的高峰。
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倡的科學與民主,對中國人物畫的變革影響,使這個變革走進第二個發展階段。以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思想和李大釗等人倡導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思想為主要,對處在變革摸索中的中國人物畫,猶如春天的驚雷可謂是帶來了最為重要的影響。自此使得作為藝術的中國人物畫服務對象、創作對象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內涵都產生了重大的轉折,此時的創作更富于革命精神。而這種變革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更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一時期的中國人物畫更注重反映國民黨統治下,民不聊生的社會現狀;反映中國人民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體現了社會或積極、或墮落、或憤怒的、或陰暗、或驚恐等等各個層面,不同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狀態。而隨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新的國家建立。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美術發展,更是進一步完善了中國人物畫這個時期的變革,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理論思想,可以說是將近現代中國人物畫變革的第二個階段推向高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對文化發展政策進一步放寬。人們對于近現代以來中國美術的變革發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國畫何去何存,西方美術對近現代中國畫發展影響的意義如何評價,中國畫是否要回歸傳統,是否該全盤否定近現代中國美術變革的成績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對改革開放以后的藝術家們提出了考量,同時也考量著中國人物畫的變革。近現代中國人物畫的變革也進入第三個階段,進入了反思當中。三十多年過去了對于中國畫的走向,對于中國人物畫的時代問題,仍然在討論著。但筆者認為,經歷了萌芽時期的懵懂發端、兩個發展階段的深入革新以及長達三十多年的反思階段,中國人物畫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因該抓住國畫人物的中國文化根本的屬性,在契合時代主題中大放異彩,變革中逐步調整步伐,走向大的時代。也可以說中國人物畫在經歷近兩百年變革,可以開始步入的成熟階段和高峰時期了。
(三)大時代的國畫人物題材、方法的拓展和當代的審美要求。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物畫創作的對象暨人物畫的題材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是人物的衣著服飾、精神面貌都今非昔比了。上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張大千、關山月、葉淺予、趙望云、石魯、黃胄、何海霞等大師不斷前往西北地區寫生,西域邊疆人物逐漸出現在近現代人物畫之中,黃胄以速寫之筆繪出的邊疆少數民族風情在題材和技法上都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人物畫的發展,影響了后來畫風沿革。以至現在中國人物畫的題材從地域上來講西部地區藏族人物、維族人物、傣族人物、苗族人物等等少數民族人物成為大多數人物畫家創作的主流題材。另外,在福建地區逐漸興起的“惠安女”題材的人物畫作也逐漸成為當代人物畫中的一個亮點,引起諸多當代人物畫家的廣泛關注。而長安畫派,以及與其一脈相并的黃土畫派人物畫家們更是扎根黃土地上,繼承抗戰時期解放區的人物畫題材方向。將“革命圣地”延安,新時期的黃土地農民作為創作的主要對象,在現代人物畫題材的開拓上做出了極大地貢獻,其中尤以“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先生為代表。
大時代的中國人物畫創作的題材拓展,可謂是 “百花齊放”,涌現出了一大批青年畫家,其人數之多,繪畫題材之廣,更是豐富而又龐雜。正如有評者所言:“當代人物畫的多元發展,打破了中國畫歷史上開宗立派,分而治之的傳統格局,畫家們各自發揮自己的潛能,勇于探索,敢于思考,結合古今,融貫中西,將自己的繪畫語言系統化、個性化、藝術化,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大膽地創新,自由地發揮……”
中國畫自古講求用筆用墨,其深厚的文化沉淀,博大的文化精神,是今人必須好好學習和掌握的。我們無法割斷中國畫的文明史,而且我們必須將中國畫的文明史好好的繼承和發展下去。但是堅持古人的傳統,還要探求形式的更新,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推進,中國畫的筆墨方法也在時代的演進中不斷的更新向前發展。近現代中國人物畫在其筆墨方法的沿革中,科學的造型方法不斷被人們提出,并運用到創作中。比如徐悲鴻提出的“以寫生為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的理論觀點,在他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就進行深入的實踐,將西洋繪畫明暗關系與中國筆墨完美結合。蔣兆和在他的代表作品《流民圖》的創作中,也吸收了西畫明暗法的元素,其后來的創作更是大膽的將西畫素描的方法引入其中。還有前文提到的黃胄先生,直接以速寫替代創作的嘗試,在反復勾勒輪廓線條的筆墨實驗中,給當代的人物畫創作的筆墨表現以新的詮釋。吳冠中先生更是大膽的提出了“筆墨等于零”的觀點。
再看看當代人物畫家的筆墨實驗,我們會發現人物畫的表現形式和技法如雨后春筍不斷涌現,這是當代繪畫的一個閃亮點。打破了古人局限于筆墨紙硯的單一性,以各式各樣的表現技法和表現形式來點綴畫面,大大增強了畫面的趣味性和欣賞性。筆者認為,從近現代以來,中國人物畫筆墨方法上的沿革變化,在繼承傳統方法的同時,又進一步結合時代特征、不斷革新的題材需要而與時俱進的,這種方法的沿革是符合中國人物畫發展客觀規律的,所以無論是近現代諸多大師的“變法”,或者現當代青年畫家的創新都是有意義的,是符合大時代下中國人物畫創作需求的。
從近現代人民群眾的審美要求的變化來看,人們的生存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文化的進一步提升,使得大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而隨著中國社會的進一步開放,外來文化本身以及它與傳統文化的碰撞對人們產生的影響越來越重;社會深入變革時期人們的生活、精神壓力也都愈來愈大。時代造就了千變萬化的人和人更加復雜的心理狀態,傳統的人物畫的審美已經我無法滿足或者說不適于當下人們的審美要求了。而無論是當代的畫家還是觀眾,更多的是講求生活的趣味性的表現和需求。因而大時代下,中國人物畫題材、技法和形式的創新,帶來的人們審美觀念的重大變化以及人文精神的發展便成了歷史的必然。
三
前不久,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道:“中國人民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我想中國社會步入新的時代,中國人物畫進入大時代下的發展對中華文化的進步的提振,有著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中華文明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之時,中國人物畫作為其不可缺少的有效載體要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它的責任。
在近兩百年的變革中,為中國人物畫走向大時代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積淀;在繪畫題材、技法的拓展中,為中國人物畫走向大時代攢下了龐大的筆墨經驗;多元化的新格局,為中國人物畫走向大時代創造了適宜生長社會環境土壤。而風起云涌的大時代,更是呼喚著中國人物畫的變革并促其走向另一個高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