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主席陳玉書與習近平主席在一起
父母都是印尼華僑的陳玉書,現年73歲,由50港元到“景泰藍大王”,溫文爾雅的陳玉書先生,他現為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主席、中國藝術品評估委員會主席、香港繁榮集團董事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政協常委,香港特區第一屆政府推委會委員,中華慈善總會創始人、副會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業務顧問,乙亥年香港保良局主席,香港太平紳士,香港作家協會名譽會長,北京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等等。

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主席陳玉書與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一起
19歲時,陳玉書告別親人,回國求學。經過一段時間的文化補習,考入當時的北京師范學院(現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畢業后留在北京西頤中學執教7年。“文革”期間,“懷疑一切”也懷疑到了有海外關系的陳玉書身上,政治上的高壓迫使一心報國的陳玉書不得不攜妻淚別故土,遠赴香港。北京這十幾年的黃金歲月,在陳玉書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跡――一口標準的北京話和幾十年不變的“板寸”頭。至今,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會被“誤認”為北京人、北方人。
1972年到香港謀生,抵達香港的第3天,陳玉書就在填海工地上當起了地盤工人。由于當時口袋里只有50元港幣,他要求自己“節省每一個銅板”。每天中午,他總是獨自一人就著開水啃面包,舍不得買報紙,他就撿別人丟棄的舊報紙來看。為了減輕經濟負擔,他和家人約法三章:“誰也不準生病”。

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主席陳玉書與原香港特別行政區長官董建華在一起
雖然陳玉書汗流浹背地苦干,但命運之神卻總是和他開玩笑。不久,填海工程結束,陳玉書也失業了,生活一下子跌到冰點。他不得不又一次四處求職,卻屢屢因僧多粥少而被拒之門外。后來,在岳父的幫助下,陳玉書謀到了一份倉庫管理員的工作,月薪400元。盡管生活艱辛,陳玉書始終沒有喪失奮斗的勇氣和待人的熱誠,而他人生的轉折點也由此而來。
有一天,陳玉書到公園小憩,看見一位婦女把小孩抱上秋千,卻幾次都無法把秋千蕩起來。陳玉書主動上前幫了她一把。在交談中,陳玉書得知這位太太是印尼華僑,她的丈夫是印尼領事館的高級官員。事情總是如此湊巧,不久后,陳玉書的朋友有一批貨在印尼領事館辦商業簽證時遇到了麻煩,陳玉書便找剛結識的這位太太幫忙。朋友的問題不但得到順利解決,并且在稅率上享受了優惠待遇,節省了一大筆費用。陳玉書也因此獲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5萬美元的酬金。陳玉書從不諱言他的成功帶有“運氣”的成分,但是義無反顧地把握機會卻是他成功的首要因素。
有了“第一桶金”的陳玉書開始創辦 “香港繁榮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祖國大陸產品的轉口貿易。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試著從北京購進了一批仿舊景泰藍鳥獸,運到香港后,竟然十分暢銷。從此,景泰藍成了陳玉書的拳頭產品。
20世紀80年代初,因為全球性經濟衰退,香港市場對景泰藍的需求量減少。面對不景氣的市場環境,大多數經營者都精簡開支,大量清貨。惟有陳玉書反其道而行。他拿出大部分的銷售收入,在香港的繁華地段一連開了4家新店,并在報紙、電視上大做廣告,逐漸占有了香港景泰藍的大部分市場份額。
不僅如此,他還迅速將北京工藝品公司急于清倉的景泰藍庫存全部吃進。這批貨花色品種齊全,價值高達人民幣1000多萬元人民幣。盡管對折出售,但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沒有一個商人敢圖這個便宜。然而,陳玉書卻獨具慧眼。
買下這批貨后,陳玉書成了世界上擁有最大庫存的景泰藍經銷商。為了擴大影響,他開始在新加坡等地舉辦景泰藍展覽會,掀起一股世界范圍的“景泰藍熱”。在銷售過程中,陳玉書認識到,傳統的景泰藍產品花色品種單一、功能只限于觀賞,已滿足不了顧客的需要。為此,他向北京工藝品公司提出“日用化、實用化、現代化”的改革計劃。
在其指導下,北京工藝品公司研制出聞名世界的“中華脫胎景泰藍”。它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成本低廉,可以制作臺燈、壁掛、手表、打火機等各種景泰藍日用品。這些新產品一上市,大批訂貨單雪花般地飛來。產品不僅暢銷東南亞,還打入了歐美市場。陳玉書一舉成為“世界景泰藍大王”。
為了獲得更大發展,陳玉書又雄心勃勃地向房地產業、娛樂業邁出了步伐,并在這些領域也顯示了他卓越的才能。1982年到1984年,大批港人對香港前途失去信心,紛紛外遷,導致地產大跌,尤其是豪華住宅,幾乎無人問津。陳玉書的想法卻與別人不同,他認為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地產永遠是增值的,回落和下跌都是暫時現象。現在人心浮動,房地產價格已經落到最低點,此時買進是不會錯的。
果然,中英聯合聲明簽訂以后,香港市面穩定了,房地產價格就像坐上直升機,直線回升,狂漲不已。陳玉書又打了一個大勝仗。
當然,商旅生涯不可能一路坦途,陳玉書也受過騙、吃過虧,甚至差點傾家蕩產。比如他在與臺灣商人合伙做紡織品貿易時,就曾花40萬元買回一堆賣不掉的積壓品;比如他辦模具廠時,也因為用錯人而導致工廠關門。然而,這一切并未使他茫然失措,他總是能迅速地從失敗中爬起來,而失敗也變成了他不可多得的人生經驗。陳玉書說,“我們允許自己因大意失誤而受騙,但決不允許受騙之后連智慧也喪失了。”
商場之外的陳玉書,為人所熟知的是一位作家,是香港作家協會名譽主席,被譽為“文字功力在香港專欄作家中已屬第一線”。《商旅生涯不是夢》成功之后,他的又一本文集《歷史的回聲》也于1997年7月1日正式出版。此外,他還經營著一家“繁榮出版社”。近十年來,他幾乎將生意全部交給太太黃柏齡和女兒陳健管理,他自己則專心寫作,香港回歸之日,他的《四談江澤民作風》一文在香港報紙刊出,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反響。
陳玉書一向熱心香港公益事業,被選為1995-1996年度香港保良局主席。這個機構的宗旨是保持社會安良,扶助社會貧弱,重點是保護婦女和兒童。陳玉書在任期間,第一次代表保良局給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捐款,作為北京慈善總會的創始人,他提議要管好捐款,用到需要的地方,對財產監管使用好,才能對得起前輩和捐款人的苦心。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對于大陸的公益事業,他更積極支持,曾帶頭捐款150萬元予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捐出30萬元在云南地震災區建起“榮成小學”等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