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山明,我國老一輩“浙派”水墨的代表人物。自1964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專業以來,吳山明便留校任教至今,是實至名歸的“浙派”泰斗。
吳山明一生佳作頗豐,作品曾為中國美術館、中國歷史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德國漢堡美術學院、中南海、毛主席紀念堂、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臺北美術館、韓國亞洲美術館(籌)、天津博物館、南京美術館等海內外著名機構、個人藏家所收藏。
吳山明的代表作品《秋瑾》、《星星之火》、《生機》、《孺子牛》、《延安五老》、《惲代英》等入選全國美展;作品《潘天壽》等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美術家、藝術評論家唐雪根曾評價吳山明作品的特點是“得心應手的‘寫’和別具匠心的‘虛’”。“寫”是中國畫高級階段里的神筆,“虛”則是最高學養的標志。中國傳統繪畫自古以來就有低級的“摹”和高級的“寫”的分別,繪畫也分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四個等級。其中,“神品”、“逸品”分別是道家、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在書畫作品上的體現。
作為中國畫人物畫家,吳山明的成功之處在于摒棄了學生時代接受的西式寫實功夫,較早地在追求造型逼真的傳統中補充“寫”的養分。
吳山明的人物畫,能從嚴謹的形式中走出來,將刻畫人的“外形”轉變為的“內形”的表現。
吳山明自幼畫人,走入專業領域之后,他更多地借鑒書法藝術之中的書法用筆,在人物畫里邊運用了寫意筆法,放棄了面面俱到的傳統原則,強化了筆墨寫意的藝術性。吳山明作品中的那隨心所欲“寫”出來的線條、色塊及水漬斑斑的肌理,鑄成了他畫風的相對罕見的特色。
而他作品中,光影、形體的“虛”,是他畫風的另一個典型特征。傳統中國畫從來不講究光形的虛實,只講究線條的樣式與褶法。吳山明對光影、形體的留白的虛筆處理獨具匠心。這一方法,恰恰是借鑒了于西畫對于光影形體的留白處理。這是吳山明藝術的中西貫通之處。
吳山明對中國人物畫充滿著情感。他認為,當代的中國人物畫正處于發展史上的高峰期。盡管歷史上其傳統的積淀相對較薄,但正因為此,歷史為人物畫留下的可拓與創新空間卻比其他畫種要大。不同時代的人的形態和生產與生存方式的變化,所產生的許多新的繪畫上的課題,都有待今天的人物畫家們去適應、求索與創造,這是極具吸引力的誘惑。
我國著名美術史論家薛永年評價吳山明,認為他開創了不同師輩的“當代吳家樣”,貫通了傳統與現代,融會了人物與山水,形神并至,筆境兼奪。人物形象化入了氤氳的自然,神韻生動。其意象、境界和筆墨之美,顯現出特有的藝術魅力,在當代畫壇上獨樹一幟。
中國近現代水墨史論家、美術評論家郎紹君稱,吳山明的藝術,是以方增先、李震堅、周昌谷為代表的“新浙派”藝術的結束。吳山明是“新浙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的標志性人物。
鏈接
吳山明,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會員,中國畫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十屆人大常委會委員,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中國人物畫研究會會長,杭州美術家協會主席,西泠書畫院院長,國家郵票總局郵票評審委員,中國文化部文化藝術品鑒定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工程學院教授,浙江師范大學榮譽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