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繪龍紋盤片

長沙窯彩繪翠鳥紋碗片

張浦生
張浦生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南京博物院研究員,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副秘書長。1957年開始收集研究瓷片,擅長古陶瓷鑒定、研究、傳授。
本版圖片 高劍平
作者:陳若茜
張浦生家的客廳墻上掛著一幅字——“片瓷山房”,由北京故宮博物院古陶瓷研究鑒定家耿寶昌所題,取自清代畫家石濤的“片石山房”。它概括了張浦生的特點,好瓷、藏瓷。
鮮少有人在80歲的年齡還能耳清目明且孜孜不倦地堅持做一件事,眼前這位滿頭銀發(fā)、1.86米的個子,長著一副運動員身板的長者張浦生便如此,他一輩子似乎都在跟瓷片打交道,早年做著收集和研究陶瓷工作,步入暮年仍在傳播瓷器知識。

磁州窯白地黑花垂釣圖枕片
張浦生的收藏史還得從半個世紀前說起。1957年,張浦生從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yè),被分配到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隨后江蘇省文管會跟南京博物院合并,張浦生被調到南京博物院工作。
南京博物院由蔡元培于1933年創(chuàng)建,解放前作為國民黨的中央博物院,故藏品頗豐。1948年,國民黨撤到臺灣,帶走文物6000多件,即便如此,留下的光清宮瓷器還有近20萬件。

磁州窯系 白地黑花高士圖紋片
張浦生來到南京博物院工作,一方面做瓷器保管員,近距離接觸到很多普通人無法觸及的瓷器;另一方面則跟恩師王志敏學習瓷器知識。王志敏特別喜歡民窯青花,凡星期天,張浦生就跟他到郊外撿瓷片。撿瓷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撿古人留下的生活、生產垃圾,當年在揚州、杭州、蘇州等古城到處都是瓷片;一種是到各個窯口撿,撿到的東西通常更有價值。張浦生走路喜歡低著頭看地上,這習慣就是從那時養(yǎng)成并延續(xù)了50余年。
張浦生說,“瓷片是最好的老師,可以隨身帶,可以做科學測試,庫房里盡管有很多實物,人一旦離開庫房,便什么東西都看不到了。”

成化斗彩蓮花紋高足杯
1967年,張浦生被下放到農村,臨了還特地向工宣隊申請了一只大木箱,裝的就是多年來收集的瓷片。“下去的時候,農民老哥幫我扛箱子,瓷片太重,一用力,繩子斷了。當時就傳說這個下放干部有財產呀,箱子都搬不動了。我一想壞了,有麻煩了。于是,我就打開箱子請農民朋友們看。他們說不都是‘瓦渣滓’,這有什么用呀,鄉(xiāng)下多得很……那些瓷片,陪伴我度過了艱苦時期,也讓我把專業(yè)堅持了下來。”
過去的那只大木箱子如今早已變成這滿屋子的片瓷山房,從過去到現在,所有的瓷片都靜靜躺著任時光流淌,只是曾經的小伙子已變成眼前滿頭白發(fā)的老先生。

吉州窯云鳳紋玉壺春瓶
因為多年前曾遭遇車禍,他走路已經有點顫巍,但相較同年齡段的長者而言,張浦生的身子骨仍算硬朗。他一趟趟地走進書房,從他滿屋子的瓷片堆里搬出一箱箱他認為有代表性的瓷片,他說,他收集的瓷片幾乎可以貫穿整個中國的彩瓷史。
中國最早的彩瓷始于六朝早期,它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陶瓷工藝的結合,其發(fā)展脈絡也是中國繪畫史的補充。
張浦生拿出第一塊瓷片,據他介紹是六朝早期的彩繪龍紋盤片。只有半塊巴掌大小。雖是碎瓷片,但碎瓷中央仍可見一條完整的龍的圖紋,說是龍,筆觸極其簡練,只有寥寥數筆,寫意到像一條小蛇。張浦生說,通過觀察這塊碎瓷,可知其畫風很顯然繼承了楚漢時期的彩繪漆器。他曾拿著這塊碎瓷去做過科學測試,包括成分分析、胎釉分析和熱射光,發(fā)現這塊瓷片距今約1500年,其繪畫材料由錳、銅、鐵構成,燒造溫度達到1100攝氏度。他據此推斷,中國最早的彩瓷始于六朝早期。與這塊碎瓷類似的,南京故宮博物院則保留了完整的六朝時期彩瓷——青瓷釉下彩盤口壺,1983年于南京郊區(qū)六朝一墓葬出土。
中國彩瓷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唐代長沙窯。與之相對應,張浦生拿出一塊他從長沙窯窯口撿來的唐代長沙窯彩繪翠鳥紋碗片。畫面中央是一只翠鳥和幾株搖曳的青草圖紋,畫面色彩略顯單調,僅有綠、黑兩種顏色,據他介紹,綠顏色的原料是銅,黑顏色的原料為鐵。
第二個發(fā)展高潮是宋代的磁州窯和吉州窯。磁州窯的窯口在河北,吉州窯的窯口在江西。“宋代彩繪瓷比六朝、唐代彩繪的進步之處在于,六朝、唐代彩繪是青釉彩繪,到宋代磁州窯它變成白底彩繪,即所謂的‘白如粉,黑如漆,黑白分明’。”張浦生說,他收藏的磁州窯“白地黑花垂釣圖瓷枕片”和吉州窯“米白地褐彩奔鹿圖小瓶”即是這一時期這兩個窯口彩瓷的典型代表。
此外,同為宋代瓷,南北方不同窯口的磁州窯和吉州窯瓷器放在一起比較,其風格也相去甚遠。“北方畫風粗獷豪放,南方則顯得纖細秀麗;北方磁州窯是白如粉、黑如漆,南方吉州窯的白就變成灰白、米白。”
到了元、明、清是彩瓷發(fā)展的第三個高潮,以江西景德鎮(zhèn)為代表。景德鎮(zhèn)原來叫昌南鎮(zhèn),北宋后期景德年間改為景德鎮(zhèn)。因南宋王朝遷都杭州,景德鎮(zhèn)瓷器發(fā)展也得到了一個很好的機遇,中國制瓷業(yè)的中心就此轉移到景德鎮(zhèn)。人們耳熟能詳且拍賣會上熱度不減的元青花和成化斗彩瓷便屬于這一時段的彩瓷。
1990年代后期,張浦生從景德鎮(zhèn)珠山御窯廠撿到一塊成化斗彩蓮花紋高足杯的碎片,雖殘缺不全,且由碎成多瓣的瓷片黏合而成,卻也小巧精致,尤其色彩鮮艷飽滿,其繪畫技藝和色彩多樣性都超出過去一大截。透過它,隱約可以想見歷史上品相完整的成化瓷的卓越風姿,難怪引無數瓷器愛好者競折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