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映球作品

羅映球
3月22日下午,“鐵筆如椽 雕刻人生――羅映球版畫藝術展”在深圳文博宮祥山藝術館揭幕。展覽共展出廣東已故著名版畫家羅映球120余幅精美的版畫作品。這些作品跨度70年,從中可以看到羅映球延續一生的創作軌跡。
作為上個世紀30年代中葉就參與新興木刻運動的藝術家,羅映球秉承魯迅的木刻精神,早期作品就用木刻藝術來表現人民疾苦,激發抗日斗志,呼喚社會覺醒。建國后,羅映球抱著對新生活極大的熱忱,以積極樂觀的眼光看待事物。改革開放后,羅映球更是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用刻刀唱響了這一時期的主旋律。“我的父親是一位真正的歌者,吟誦著一曲曲新世界陽光燦爛的田園牧歌。”羅映球的兒子羅秋帆說,“他的一生,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建設、文革、改革開放,他的作品也濃縮了中國70年間的社會變化,反映了各個時代的面貌,不僅有藝術價值更有文獻價值。”
雖然羅映球已經離開了8年,但羅秋帆提起父親,依然激動不已。羅秋帆告訴記者,直到去世前幾個月,父親依然堅持刻版畫,他未完成的遺作也呈現在展廳中,版上刻的是山林的怡然景色,延續了他“版畫山水”的風格。羅秋帆清楚記得,在生命最后的日子,父親喜歡將畫好的國畫鋪在地上欣賞。臨終時他已無法說話,卻顫抖著在藥單上寫下“把地上的畫拾起來”。“他對我們兒女沒有任何叮囑,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考慮畫作。他仿佛為了藝術而生,也為藝術而死。”羅秋帆說。
目前學術界認為羅映球是中國絕版套色木刻的最先實踐者,羅秋帆對父親這一舉動印象深刻。他介紹,一般的套色版畫都是刻幾塊版,每個版印刷一種顏色,但父親為了節省材料,在同一塊版上重復使用,刻一版印一次顏色,繼續刻再印另一種顏色。由于每種顏色的印刷機會只有一次,所以作品成品的數量取決于他第一種顏色印刷的數量,版刻完了就不能再印刷了。“往往他覺得夠用就行了,所以他的畫作一般不會超過5幅。這也是現在他作品的存世量不多的原因。”
“從1936年發表第一張木刻作品到臨終前幾個月才放下刻刀,幾乎可以說,他不是中國新興版畫最早一批拿起刻刀的木刻家,卻是堅持到最后一刻的戰士之一,也是木刻實踐最為長久的中國藝術家。”祥山藝術館館長汪在滿表示。
在廣東省美協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永看來,羅映球的作品之所以打動人,正是由于他那種淡泊名利、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這正是當代藝術家所缺少的。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美協、中共興寧市委、興寧市人民政府、深圳市美麗集團主辦,文博宮祥山藝術館、肇慶學院美術館承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