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藍風
圖/福建東南拍賣 福建海峽文交所
縱觀整篇《后觀石錄》,幾乎近半數是對《觀石錄》或《壽山石記》中語焉不詳者的注解,將原文中曖昧、抽象的表述固定在某一枚具體的石頭上。有些按圖索驥的傻氣,但愛石者甚或絕大多數收藏者也都做過將書中看來的描述往眼前事物上套的事情,因此不免會心一笑。
比如“晶玉一:殷于菜玉而白于蕨粉然,故明透曰晶玉。高二寸,徑二寸五分,橫一寸三分,辟邪鈕。《觀石錄》云:‘晶瑩玉色,勝莫愁湖中新藕。’言其明也。”白于蕨粉而晶瑩明透,多半是白色高山石。

再比如“筍玉一:儼會稽象牙筍初脫衣時,高一寸半,廣一寸。螭鈕。象玉一:高二寸三分橫一寸半,徑同之,立鷹鈕,有象牙紋。《觀石錄》云:‘超脫高貴,若象牙,不辯為石。’”這“筍玉”和“象玉”描述類似,不透明,而細膩有紋理,芙蓉石中名為“瓷白”者或有相似。

還有“蜜蠟一:高徑各一寸,橫三分,天馬鈕。《壽山石記》云:‘如蜜、如醬、如鞠塵。’”如此深濃的蜜色,想來是色偏紅黃的牛角凍。

“秋葵蜜蠟一:高徑各一寸,橫三分,圓身,(豸區)鈕。一名枇杷黃。《觀石錄》云:‘新黃如秋葵,亭亭日下。’”如秋葵、枇杷般嬌艷的黃色,令人聯想到不甚通明,卻明艷無比的黃色汶洋石。汶洋石本世紀90年代才開始開采,不應出現在典籍內,但它艷麗潤澤的神采卻恰合這“如秋葵”“如枇杷”般的描述。

“玉鎮一:高二寸,橫徑各一寸半,方正如鎮子,螭虎鈕。《觀石錄》云:‘明澤如脂,衣纓拂之有痕。’微類此。”《觀石錄》中“明澤如脂,衣纓拂之有痕”的是水坑晶凍,而這樣大小且寸方螭虎鈕的水坑晶凍,也是難得罕見之物了。

文章的最后,提到了一枚“小晶玉”。文中說,這枚小晶玉“高八分,橫徑各四分,瑩徹如晶,獅鈕,高固齋所藏物也。偶讀予所著《曼殊別志》,感之,取以贈,曰:請藍公漪,篆曼殊二字,系之扇之骨間,日摩挲之。”原來這枚小晶玉正是《觀石錄》作者高兆所贈,這也是前后觀石錄兩位作者在典籍記載中難得的一次交集。收藏的故事從來都是人的故事,這枚尺寸極小的石頭被作者如此珍愛,乃至放在文尾壓軸,無非因其承載了對妾室曼殊的愛和對高兆的友情。后文說,“憶在京師間,曼殊以書箋乞張七雛隱篆曼殊與佛婢二石,而雛隱已行,遂囑廊房胡同攤門者白篆之,而命之刻。今亦不知棄何所矣。志此為之淚下。”睹物思人,亦不可得,不免令人掩卷唏噓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