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藍風
圖/福建東南拍賣 福建海峽文交所
謝在杭說,壽山石品艾綠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這“瓜瓤紅”在《后觀石錄》中亦有提及。文中記:“瓜瓤紅二:橫徑各一寸三分,而高倍之,蟠螭鈕。紅沁若西瓜瓤子,流滑融溢,入手欲化。一項上黃螭,似瓜犀小,黃近蜜色者,腰下血浸淋瀝,漸至流漫。”
從描述來看,這枚“瓜瓤紅”為紅黃雙色,紅色像西瓜瓤子一樣流滑融溢,入手仿佛要融化一般。因真實的西瓜瓤常有“沙瓤”一說,本來以為石種亦為朱砂紅品種。但前文有“丹砂”,又有“鴿眼砂”,指向更為明確,應該不至于重復。壽山石中的善伯洞溫凝脂潤,光澤如蠟,手感滑膩,紅黃雙色者亦不罕見,而尤以李紅色為貴,與文中所述頗為相似。

《觀石錄》中曾有“春雨初足,水田明滅,有小米積墨點蒼之形”的描述。因其文字太過抽象,難以辨別到底是什么石種。而《后觀石錄》則將其定性為“蝦背青”。“蝦背青一:高二寸六分,橫徑各一寸二分,獅鈕。獅項立稚獅,墨色,蠕蠕自得,而母獅首承之,唯恐其墮。通體淺墨如蝦背,而空明映徹,時有濃淡,如米家山水。”
這文字中通體淡灰通明,其間又有墨色濃淡聚集的美石,瞬間有了具體的樣子。這種淡灰透明的石頭,在水坑和高山石中均有產出,雖無鮮艷色彩,卻常有水墨之趣,在各色艷麗的石頭中別具特色。

接下來的一枚被作者命名為“肉脂”,“本羊脂玉,而略翳紅影于其間。望之腌罩熒熒,如時世宮妝,預施胭脂于頰,而尚以胡粉仿佛。”這種白玉地中暈以淡紅色的描述,像極了紅花芙蓉。紅花芙蓉為紅白相間,而紅花又有深淺之別。淡紅色的紅花柔和地分布在白玉般的底色上,真有美人薄施胭脂,淡掃蛾眉的風采。作者說“舊詩所稱芙蓉脂肉綠云鬟者,此最上神品也。惜吉光片羽不滿覲耳。相傳狐白裘,有胭脂雪,名當推此。”所言不虛。

又有“煉蜜丹棗”,作者稱其為“百年前流傳至今之物。百煉之蜜,漬以丹棗,光色古黯,而神氣煥發。”想是舊坑紅色壽山石,歷經百年,被不知多少人交手摩挲,形成了暗紅色的包漿。“以方番珀,則憎其紅,以視緬葫,則怯其墨。”歲月所造就的蘊藉古意,真是無物能及。

《觀石錄》中曾提到“方寸中含落花、落霞”的桃花凍,在《后觀石錄》中的表述也更加明確了。作者稱其為“桃花水”,“石有名桃花片者,浸于定磁盤水中,則水作淡淡紅色,是其象也。或曰如釀花天,碧落蒙蒙,紅光晻然,宜名桃花天。舊名所稱桃花雨后,霽色蘢蔥,庶幾似之。”文字極美,令人遐想連篇。

但更有趣的是后面,“《觀石錄》云:“白玉膚理,微有栗起,大似雪夜待人之候,是石通瑩,無纖毫瑕疵,而微有栗起,非石粒沙屑也。”——作者認為觀石錄中所記錄的那枚有點令人費解的“白玉膚理,微有栗起”也是桃花凍,所謂“微有栗起”是紅色桃花顆粒而非石粒沙屑,這就真是見仁見智的事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