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藍風
圖/福建東南拍賣
《后觀石錄》在壽山石文獻中,一向與《觀石錄》并稱“雙璧”。兩篇年代相差不遠,文章格式亦區別不大,主要內容都是友人的藏石品鑒文字。
文章開頭部分寫道:“明崇禎末,有布政謝在杭嘗稱壽山石甚美,堪飾什器。其品以艾葉綠為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紅又次之。然未之見也。久之,有壽山寺僧于春雨后從溪間中拾文石數角,往往摩作印,溫潤無象,顧名不大著”。
這位謝在杭,原名謝肇淛,是明末福建長樂人。《觀石錄》里曾提到他“品艾綠為第一”,本篇又豐富了一下,除了艾綠,還有次之的丹砂、羊脂、瓜瓤紅。當時并沒有壽山石坑洞劃分法,這些品名的石頭究竟屬于什么石種,難猜究竟,所以作者也老老實實地說“然未見之也”。不過文中提到的壽山寺僧從溪間揀石摩作印,倒是壽山石開采史上一件頗為重要的事。這里說的寺廟指廣應寺,因寺僧曾參與壽山石開采,所采高山石被后世稱作“和尚洞高山”,質地頗優。后來廣應寺失火,留下不少因經火而獨具溫潤古色的“寺坪石”,這是題外話。

文中說“每石兩輒估其等差,而數倍其直,甚有直至十倍者。自康親王恢閩以來,凡將軍督撫,下至游宦茲土者,爭相尋覓。上者置幾榻把弄,次者鏤刻追琢,與寶石、珊瑚、瑁瑇、硨渠,螺珨、齒貝同嵌什器,遍布飾韁繘、鞞珌、鞓帶,念珠、牙筒、樂管諸物。其最下者,摩符雕印,雜鏤人獸餠盂以為供具。而于是山為之空,近則入山無一石矣”。
這里提到了石頭的價值,而且闡述了石頭愈大,價格愈是數倍甚至十倍增長的規律。高漲的價格極大地刺激了開采,導致了“入山無一石”的景象。當然,壽山石如今仍在開采,說當時便已采至山空,未免夸張,也有當年開采手段原始,所得有限的因素。但無論如何,其時的瘋狂開采景象可見一斑,今日依舊不難想象。
《后觀石錄》比《觀石錄》更進一步者,在于它首次提出了“三坑”理論。《觀石錄》中僅提到了水坑與山坑之別,而《后觀石錄》則石破天驚地寫道:“然后收藏家分別其歸藏者,以田坑為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這一理論至今為業界參考沿用。且又說:“每得一田坑,輒轉相傳玩,顧視珍惜,雖盛勢強力不能奪。石益鮮,價直益騰,而作偽者紛紛日出,至有假他山之石以亂真者。”可見當時已有田黃造假現象,人為利益驅使而盡顯百態的樣子,當真古今一理。

與《觀石錄》不同的是,高兆所錄之石均為友人所藏,而毛奇齡所錄四十九石則皆為自己所有。文中“若夫好石之癖,予本無有,且貧不能致,致之亦不能保。今之所觀,安保其必我有者?則亦從而觀焉可已。”又傳達出了一種頗為豁達的心態。物的壽命比人要長,沒有人能永遠擁有它。然而在擁有的日子里,懂得欣賞、品鑒、記錄,則是對物最大的尊重。如今石已無蹤,而文章千古,這應該也就是作者所求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