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陵坑
杜陵坑又名都靈坑,都成坑,都丞坑。《壽山石小志》稱其“為山坑之冠,田石幾不能專美。”
這被奉為山坑之冠的杜陵坑石,究竟有什么特別之處呢?《小志》記,此石“明末清初發現。道光后開采漸多。石產于坑洞,半透明而有異光,閃爍奪目。色黃或稍暗如赭者,名黃杜陵。淡如洋參者,俗號洋參黃。純紅及濃如橘皮者,名紅杜陵。白非純白,略帶蜜黃者,名白杜陵。蘭似天蘭凍而帶暗綠者,名蘭杜陵、綠杜陵。黃紅純者甚鮮,輒相雜成章,其質溫潤幽雅,皆美妙可愛,其通靈瑰麗處,雖瑪瑙、珊瑚不讓。”
這一段詳記了杜陵坑溫潤優雅、通靈瑰麗的質地和五彩繽紛的色彩。如今傳世的杜陵坑石,惟藍、綠少見,其余紅黃白灰等俱多。石質堅結致密,故光澤亦勝于其他山坑諸石。

然而杜陵之美卻還不止于此。《小志》中說,杜陵坑“偶有紅格裂痕者,迫似田石,掘于土者,亦有蘿卜紋,故石工恒以贗下坂田,雖久于玩石者,幾不能辨。然其紋曲而細,非若田黃之紋直而綿密;且晶瑩晃朗,與田石不同;其性堅脆,刀過處,石屑卷起,亦與田石之韌性有別。”這里的“掘于土者”指的是掘性杜陵坑,即從礦體上崩落埋于土中者,為獨立石塊,其質色與田黃極其相似,以其冒充田黃者頗眾,而杜陵之美,由此亦可見一斑。

此外,杜陵坑還有水流紋、金沙地、花生糕等特質,即《小志》中所記“杜陵坑中,又有一兩處透明若玻璃者,俗名鼻涕,宛如古玉之鼻涕青。紫點似散沙;白點似杵碎之花生;水痕現青紫色,其黃紅相間者或有紅點,則皆為田石所無。”這些均為杜陵坑特有的標志,若分布得當,亦為美質。

杜陵坑開采歷史上有三個著名礦洞,為琪源洞、坤銀洞與元和洞。因元和洞開采較晚,故《小志》中只記載了琪源洞和坤銀洞。
《小志》記:“琪源洞,又名錦源洞,早已出石,至石工黃琪源開采后聞名。所出純黃而通靈者甚佳,晶瑩可稱妙品,僅次田黃,俗呼琪源洞杜陵,可為杜陵坑之冠。此洞之石,色多雜藍、灰、暗紅,而質皆溫潤可愛,瑪瑙不如也。一九四六年所出較多,今琪源已去世,而洞亦不復出石,則更為珍貴矣。”

“坤銀洞在琪源洞頂,為石農張坤銀所開新坑。質稍堅,各色俱有,白帶錄灰味或牙黃味如玉者甚佳,亦有黃紅灰透澈如瑪瑙者。雖純者較少,亦皆可愛。外有白色不透明薄皮,中多條狀色紋,石工稱為牙痕。”

更多杜陵美石集錦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