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劉剛這個名字,是從看到他的作品開始的。如果不是對應著簡介,很難想到這么老辣、厚重的作品竟然會出自于一個70后的畫家之手。不僅作品極具個性,還是一個十分帥氣的畫家。他的山水畫作品把高遠厚重、飄逸奔放、雄渾之氣表達的淋漓盡致,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其構圖、意境、與用色上也極為講究,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繪畫語言的藝術風格。從他的畫中深切地感受到某種熟悉的生活氣息,那是一種讓人敬仰的人文精神。如果說藝術是一種人文境界,是生活積累的詩意再現。那么,藝術成就的大小就必然和閱歷或年齡有著邏輯上的關聯。閱世愈深,則繪畫題材愈有變化,人文底蘊愈厚重。

劉剛說畫畫是自己的業余愛好,此話一出讓多少專業畫家情何以堪?閑聊間才知道他的時間被填補的沒有多少縫隙可言,除了正常上下班,還兼職做一些策劃,另外帶一幫孩子學畫畫,像一個不知疲倦的陀螺。自己創作的時間基本都是在深夜,雖然很辛苦,但感覺很快樂。因為喜歡,所以,付出再多也不覺得是負擔,更不會有怨言。偶有閑暇喜歡拜讀的最多的書籍就是書畫前輩的自傳,有黃賓虹,張大千、李可染、陸儼少,而李可染先生的精神是他最為崇尚的。的確,李可染先生是二十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也是近代中國山水畫史上的一座高峰,藝術造詣之深厚令后人望塵莫及。

雖然很年輕,但他對藝術的追求和生活感悟讓人感覺很成熟,不會隨波逐流只做適合自己的就好。他的畫風主要是傅抱石和孫克綱的大筆潑墨散峰畫法,大筆勾勒,而后細心收拾。他說自己畫畫之前沒有構圖和想法,想話的時候任由筆在紙上行走,由筆而生,順勢鉤染、潑墨,好多東西都是筆到了紙上才有自己的思維的,隨性而生入門最重要,正規入門的很難成為大師,往往套路容易捆綁人一輩子。好多畫家先起個稿子,拿著畫筆在固定的框子里畫畫,沒有思維,沒有激情,這種畫如果市場熱銷了,可以重復復制,而我的作品都是不可能完完全全畫出一模一樣的第二張。畫畫不是畫好就行,筆墨是次要的,主要還是思路。現在好多80后畫家,畫畫功夫沒幾年,但成績斐然,主要是題材好,腦子好。所以,畫家一定要眼高手低只有這樣才能進步。要達到眼高手低,必須多看(古人、今人畫論、作品、人生經歷),一個人的繪畫語言是根據自己的藝術修養決定的,有人畫畫給人以“大氣”之感。有人畫畫給人感覺拘謹“小氣”。這是由畫家的修養、性格等因素所定。能做到“大氣”不容易。要有生活基礎,要有多方面的修養,長時間勤學苦練,才有可能做到。有的人變得很快,但就和流行歌曲一樣,經不住時間推敲。年輕人應該把自己的藝術修養條件創造好,然后再談風格、談個性,個性兩個字早談是沒用的,你是什么個性自己講的是不算數的,別人會看出來。所以李可染說過“最大的功力打進去,最大的勇氣打出了”好多人進去以后就出不來了,好多美協主席早年形成的風格,到老都不敢改變,沒有勇氣呀!

是啊,藝術家和普通人不同,藝術家要有精神上的追求,即便是寥寥幾筆的線條,但卻蘊藏著內涵,這不是每一個畫家靠勤學苦練就都能夠達到的。這樣的大畫家作品不僅僅是用風格上的獨特,更在精神層面上超越了平凡之作品。探索,不僅僅是探索一種風格,而是在探索中鑄造自己的精神,磨礪自我的修養。藝術家的成長,是修煉出來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給讀者表面形式,而是要傳遞出藝術家對世界的解讀和認知,這比技巧更加重要。山水畫中要有筆、有墨、有景,但重點要有自己的個性,要和別人不同,觀眾通過你的筆墨就能看出你的個性來,寫文章常說文如其人,畫畫其實也是這樣,藝術創作是畫家要表達自己的,用筆墨形象的來描繪并吐露自己的心聲和強烈感受,是一種思想感情的表達,不是隨便畫就可以做得到。中國畫不是講究畫面上看見什么東西像什么東西,而是要有一種氣氛和意境。

從劉剛身上我發現了很多的閃光點,或許,現在的他不夠那么熠熠生輝,但是,其凝聚的亮點足可以引導著走向更加燦爛的明天。他是一個非常勤奮踏實的人,一個人知識的積累,才能的增長,極限的突破,都是自己付出艱辛后不斷重復的結果。優秀的人并不見得比其他人聰明、更有天賦,踏實勤奮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因為勤奮踏實是一種能力,而且是各種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

樹要抵御嚴冬,鳥要抗爭厄運,人要與生活抗衡,這些體驗和繭的蛻變有何不同?蠶蛹破繭時的毅力、當春風拂過大地,一只只蝴蝶飛舞著美麗,正是人生丟棄憂傷的覆被,于睡榻夢魘里保留下的絕美。生命最值得敬畏,而浩瀚博大的蒼穹也只是心靈的點綴,破繭成蝶款款飛舞則是生命絕美的演繹!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