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本文作者朱萬章(左)與蘇庚春
圖2、韓慎先像
圖3、曾經韓慎先鑒藏的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隱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慎先和蘇庚春都是著名書畫鑒定家、收藏家,享譽京津粵地區。
韓慎先(1897—1962),字德壽,北京人,其祖父韓麟閣曾為清吏部官吏。后移居天津,供職于天津藝術博物館,任副館長。他曾從陳彥衡學戲,對譚派唱腔頗有研究,非常講究字韻。曾于高亭唱片公司灌有《定軍山》《朱砂痣》《二進宮》《宿店》《賣馬》等唱片,頗有影響。他的拿手戲為“三子”,即《法場換子》《桑園寄子》《轅門斬子》。余叔巖曾從其學《南陽關》唱腔,并傳韓《戰太平》唱腔,互相傳授。現在尚能找到他所灌制的《桑園寄子》《李陵碑》《姚期》《京劇——夏山樓主唱腔專輯(CD)》。他同時也是一個造詣很深的書畫鑒藏家。他早年在天津自開古玩店達文齋,1927年曾赴日本大阪舉辦個人收藏展,獲得廣泛好評。據說他曾先后收藏過元代王蒙的《夏山高隱圖》和清初王石谷的臨本(兩畫現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因而以“夏山樓”名其齋號,并自號夏山樓主,其收藏印有“夏山樓”“韓德壽印”等。他是早期的書畫鑒定權威之一,1961年文化部組織全國書畫鑒定小組,他與張珩、謝稚柳為三人小組,赴全國各地鑒定書畫,影響深遠。他還曾為天津藝術博物館征集包括王羲之《寒切帖》、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蘇漢臣《嬰戲圖》、馬遠《月下把杯圖》、揚無咎《梅花圖》等在內的名家劇跡。這些作品現已成為該館的鎮館之寶。
蘇庚春(1924—2001)曾師從韓慎先習書畫鑒定,其經歷與韓頗為接近。他字更淳,河北深縣人,出生于北京的古玩世家,自小秉承家學,又博聞強識,從父親蘇永乾在北京琉璃廠經營字畫古董行——貞古齋,當時與劉九庵、王大山、李孟東并譽為琉璃廠書畫鑒定四家。郭沫若先生曾贊賞其“年少眼明,后起之秀”。1956年公私合營以后,蘇庚春任北京寶古齋書畫門市部主任等職。1961年,他應當時廣東省副省長魏今非的邀請,調到廣東省工作直至逝世。筆者自1992年7月起進入其曾供職的廣東省博物館從事書畫鑒藏工作,有幸忝列門墻,跟隨學習書畫鑒定近十年,其中于先生之事耳濡目染既多。現雖遠離廣東,但與其學習書畫鑒定的往事仍歷歷在目。現擇其講述之與韓慎先交往點滴,略述既往,以紀教澤。
據蘇先生回憶,韓慎先幼時常隨父親游覽于廠肆,當時尚蓄一小辮,故有人稱“韓小辮”;因為他居長,所以人們官稱為“韓大爺”。他博學多能,除對書畫精通外,尚能識別瓷、銅、玉、硯等項。對詩文、書法也自有獨到之處。在京劇方面,嗓音極好,專攻老生,有余(叔言)派韻味;自己又會拉胡琴,據說在其晚年,天津的名票多拜于門下。他在京津一帶影響很大,如果誰說是夏山樓主的學生,就會走到哪,都能吃得開。韓慎先晚年主要研究書畫和教學生。蘇庚春與韓老結識,先是由鑒定書畫,后來則是兼學唱戲。據蘇庚春在他的書畫鑒定札記《犁春居書畫瑣談》中記載,韓慎先開始時做蘇先生的琴師,他說蘇先生嗓子好,有“云遮月”之味,一定要比鑒定字畫更紅,叫蘇學唱戲。可是蘇庚春常常將所學會的戲唱過后,韓慎先總是說,全對,也全不對,假如要教蘇,比教不會唱的更難。因為這時蘇先生已經唱的有自己的一套了(自己的轍),改起來是較為難的。后來,蘇先生便“知難而退”,還是繼續搞他的字畫鑒定本行。
學習鑒定字畫,韓慎先告訴蘇先生說,第一要有好的記憶力,如沒有好的記憶力,那一定學不會,這是個根本,沾事則忘,那就學不了鑒定。第二要熟悉中國歷史,同時也要熟悉歷代有名的書畫家,這是學習書畫鑒定所必須的基本知識。一個對美術史一無所知的人是無從談書畫鑒定的。第三要真假好壞都得看,有比較才有鑒別,這是學習書畫鑒定所必須的外在條件。古往今來,大凡具有鑒定法眼者,大多過眼書畫無數,從而練就慧眼。對于韓慎先所提出的三個要求,蘇庚春都已具備。
在和蘇先生閑聊時,他說,有一天他去韓老師家,看見房中掛著一幅鄭板橋的墨竹,便向他討教。韓老師說:鄭板橋是用畫法寫書,書風叫“亂石鋪街”,字體中有的筆畫像竹枝和蘭葉;畫竹的特點是竹葉比竹枝要寬,每一幅單看是“個”字,整看也是“個”字;畫石頭不點苔。他的署名“燮”字,從“火”字多數是真,從“又”字多數是偽。韓老師說,一天就讓你學這么多,以后要學,每學一“招”要付十元。“錢我不要,湊多了咱們拿這錢去吃飯,這樣你就會印象很深,記得住。”蘇庚春在北京時住在東琉璃廠旁的桐梓胡同,有時每個月去天津一兩次,每次去了都會學個一兩“招”。這樣時間長了,又通過自己在實踐中有所領悟,慢慢也就積累了一些書畫鑒定的知識。這是蘇庚春后來走上書畫鑒定并卓然成家的主要原因。
蘇庚春跟隨韓慎先學書畫鑒定斷斷續續有近十年。隨后,蘇先生南下廣東,專職從事書畫鑒定。上世紀80年代,他成為首批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為廣東的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海關等國家機構鑒定或征集文物達數十萬件,也為書畫鑒定界培養了不少人才。現在活躍于廣東文博界或書畫市場的鑒定人員,大多為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在南中國地區,大凡從事書畫鑒藏或美術史研究者,幾乎無人不知其名。他為廣東省博物館等文博單位征集鑒定的包括宋人《群峰晴雪圖》、元錢逵《四體千字文》、明邊景昭《雪梅雙鶴圖》、陳錄《推蓬春意圖》等在內的數千件名家翰墨,奠定了廣東的書畫收藏基礎。
和其師韓慎先一樣,蘇庚春本身也是一個收藏家。經他鑒定或收藏過的書畫,往往鈐“春雨樓經眼記”“春曉樓賞鑒印”“犁春居主人寓目”“春曉樓藏”“庚春眼福”“庚春寓目”“庚春心賞”“庚春經眼”“庚春獲觀”“庚春秘藏”“元清珍賞”等鑒藏印。如今,在北京、廣州、香港等地的書畫拍賣市場,還不時可見到經其鈐印或題跋的部分書畫。
韓慎先和蘇庚春都曾供職于博物館,為博物館征集、鑒定書畫文物無數。上世紀80年代,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在全國巡回摸底鑒定,在后來出版的規模宏大的《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中,天津藝術博物館和廣東省博物館是除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之外獨立一冊的書畫收藏大館。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兩館在省級博物館中均名列前茅。很顯然,這是和韓慎先、蘇庚春兩位書畫鑒定家的慧眼分不開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