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韓干《照夜白圖》 五馬圖之一 五馬圖之一 馬,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強盛富有的象征。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關于千里馬、神馬、天馬的記載和傳說。《山海經》稱,大禹的父親鯀原是天上的白馬,是黃帝的孫子。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就是鯀。幾十萬年前,人與馬尚無關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

韓干《照夜白圖》
五馬圖之一
五馬圖之一
馬,在中國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強盛富有的象征。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很多關于千里馬、神馬、天馬的記載和傳說。《山海經》稱,大禹的父親鯀原是天上的白馬,是黃帝的孫子。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就是鯀。幾十萬年前,人與馬尚無關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的生產水平大為提高,先民們用套馬桿攏住了奔騰不羈的野馬,并對它進行了馴養,從此溝通了人與馬的關系,馬成為了人類的千年知己。千百年來人們于馬的體態、習性中發現了種種美感以及被人格化了的精神與美德。古往今來,不僅帝王將帥愛馬、文人詠馬,歷代畫家也喜歡畫馬,馬成了人類永恒的藝術主題。當人們將對馬的感受化作筆墨形諸于紙絹時,于是便出現了人馬畫。我國繪畫史上以畫馬聞名的名家輩出,他們或注意實際觀察,將馬的種種形態精確地描繪出來;或不滿足于形似,力求畫出馬的精神,以達到以馬抒懷、以馬寄情的目的。無論重寫實還是通過畫馬來畫人,畫家們都達到了極高的水平,使畫馬這門藝術表現出真正的中國氣派。
馬的形象最早見于商代的甲骨文,后來,青銅器上的狩獵圖也出現了馬的形象。秦漢時期,人們更加重視描繪和塑造馬的藝術形象,秦代的兵馬俑表現的馬形象有明顯的寫實風格,漢代畫像石中有《馬戲圖》,形象生動逼真。漢代還出現了專業的動物畫家,據《西京雜記》記載,漢代畫家陳敞、劉白、龔寬都“工為牛馬飛鳥”。
至于畫馬專科,則始于南北朝時期,畫馬名家當首推南齊毛惠遠和北齊楊子華。毛惠遠的作品見于著錄的有《白馬圖》和《騎馬變勢圖》,他還寫過專著《裝馬譜》。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稱,楊子華“嘗畫馬于壁,夜聽啼嚙長鳴,如索水草”,把馬的形象表現得極為生動。隋代畫家展子虔最擅畫馬,他筆下的立馬有“走勢”,臥馬“則腹有騰驤走躍勢”。展子虔所作的《游春圖》中有兩人騎馬向北,兩人騎馬向東,馬的尺寸雖小,畫的 卻很有動感。
到了唐代,畫家的畫馬藝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這有其客觀原因。唐太宗李世民從馬上經營天下,他的戰馬后來被塑成“昭陵六駿”。唐朝開國后,為了開疆拓土,鞏固國防,十分重視騎兵力量,開辟了多個牧馬區,并設太仆寺專管馬的選種、牧放、調養、訓練。唐玄宗開元初年有馬24萬匹,至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已增至45萬匹。當時上層社會的貴族們喜歡看馬舞、打馬球,連婦女出游也乘馬。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自然產生了很多畫馬的名家。曹霸、韓就是當時畫馬成就最高的畫家,他們以擅長畫駿馬而聞名千古。
曹霸生活在唐玄宗年間,是三國魏皇帝曹髦的后代,曾任左武衛將軍。他雖然出身于貴族家庭,但不慕奢華,鐘情于書畫藝術。初攻書法,成就不大,繪畫上卻成就卓著,他擅長畫人物,更擅長畫馬。唐天寶年間,曾為唐玄宗御馬寫生。杜甫曾寫了兩首詩稱贊曹霸畫馬的神妙,當時世人以擁有其畫為時尚,以致“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
曹霸的弟子韓干(約706-783年),一生中的繪畫活動大多數以馬為表現題材。他畫馬不拘成法,注重觀察和寫生,天寶初年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成為宮廷畫家。玄宗命他師從前輩宮廷畫家陳閎,韓說:“陛下內廄之馬,皆臣之師也。”他畫馬,“必考時、日、面、方位,然后定形、骨、毛色”。雖師從曹霸,但風格完全不同,后世評論認為“曹將軍(曹霸)畫馬神過形,韓丞(韓)畫馬形勝神”。《照夜白圖》(圖1),現存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圖中所畫名為“照夜白”的駿馬,是唐玄宗李隆基所喜愛的一匹坐騎。圖中那緊繃著韁繩而被拴在一根粗壯柱子上的馬,膘肥肌健,鬃毛豎起,張口怒目,昂首嘶鳴,四蹄騰驤,似欲掙脫羈絆,縱橫千里,自由奔馳,但卻被禁在柱上,一副憤然的神態。作者在描繪方法上用筆簡練,渲染不多,主要用纖細而遒勁的線條畫出了駿馬的奔騰氣勢,是我國古代鞍馬繪畫中的精品。
宋代偃武修文,導致畫馬者甚少,畫家中只有李公麟于人物、山水外,兼工畫馬,史稱其水平足以“頡頏曹、韓”。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城(今安徽舒城縣)人。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進士,為中書門下省刪定官,后官至朝奉郎。好古博學,長于詩,精鑒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傳世作品《五馬圖》(圖2),現藏日本東京私人處。該卷系職貢類題材,作一人一馬狀,全卷共五段(此處僅選三段),畫卷描繪北宋元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矯健的名馬,分別為“鳳頭驄”、“好頭赤”、“錦膊驄”、“照夜白”、“滿川花”,每匹馬前均有一人牽著。前四幅上有宋代著名文學家和大書法家黃庭堅題箋寫馬名、尺寸及產地,卷后有黃庭堅贊譽李公麟品德的跋語。此畫中的馬及牽馬人,均是畫家根據真實對象寫生創作的。作品在白描的基礎上微施淡墨渲染,輔佐了線描的表現力,表現出五匹毛色狀貌各不相同的馬,它們或靜止,或緩步徐行,比例準確,神定氣足。整幅作品藝術效果完善,體現了文人畫注重簡約、儒雅和淡泊的審美觀。自此之后,白描人馬畫皆出于李公麟的白描藝術。

《浴馬圖卷》
元代畫馬名家有趙孟頫、龔開、任仁發等,他們基本上還是繼承唐代畫風,尤其是趙孟頫畫馬成就最為突出。他也主張復古一定要學唐代,所以他畫的馬和唐代是一樣的。趙孟頫通曉音律,精于鑒定,詩文亦佳,特別是書法與繪畫造詣極深。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開創了元代簡率尚意、以書入畫的新畫風,是元以后對中國繪畫影響最大的畫家。趙孟頫《浴馬圖卷》(圖3),現藏故宮博物院。圖分入池、洗浴、出池三個細節,描繪了奚官浴馬的情景。共繪9人14馬,人皆唐裝,馬均豐肥圓厚,神情、姿態皆輕松自如。趙孟頫以文人意筆勾線,行筆偏工,設色法唐人的青綠和重彩,干筆皴擦出的線條富有情致,在古麗的色彩中透著逸趣。董其昌嘗評:“趙吳興畫馬,直與韓、曹抗衡。”

《瘦馬圖》
明代畫壇鞍馬一科幾乎無人問津,至清代才又興起畫馬之風,名家有張穆、錢灃等。錢灃(1740-1795年),字東注,號南園,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進士,歷任通政司副使、湖南學政等。他的詩文蒼古雄健,書法直逼顏真卿,行草兼褚遂良、米芾,卓然成家。錢南園的繪畫以擅長駿馬而著稱于世,他筆下的馬神駿靈奇,極盡磊落騰驤之致,受世人喜愛并多有收藏。《瘦馬圖》(圖4),現藏吉林省博物院。圖中一株枯枝老樹,樹上片葉皆無,一派凄涼衰敗的景象。枯樹下面繪有一匹瘦馬,此馬垂首躑躅,奇瘦見骨,它雖疲憊不堪,但仍在艱難地低頭覓食,好像是要啃吃幾根地下的青草來填補一下嚕嚕作響的饑腹,看到它那歪歪斜斜、軀體難支的樣子不免令人頓生憐憫之心。可是在它的身旁卻有一匹小馬駒,此馬駒膘肥體壯,與骨瘦如柴的瘦馬形成及其鮮明的對比。畫家在同一幅畫中繪出一肥一瘦兩匹馬,這顯然有其深蘊的用意。也正是借一匹瘦馬歌頌了“能瘠一身而肥一國”廉潔奉公的清官,而用一匹肥馬的形象,則是諷刺和譴責了那些“茍肥一己而瘠萬民”的貪官污吏,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場上的腐朽與黑暗。

《奔馬圖》
徐悲鴻(1895-1953年)是我們熟悉的現代畫馬大師。他的作品主要以寫實手法表達現實及思想,是我國現代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的倡導者。他筆下大寫意的馬和歷代畫家的風格完全脫離,以前畫家畫馬,只注重表現馬的形和神的生動,徐悲鴻畫馬不但強調馬的形和神的生動,更強調筆墨的生動。以他的畫馬而論,其速寫不下千幅,并學過馬的解剖,熟悉馬的骨架肌肉組織,又詳審其動態及神情,觀察入微,故而能描寫精確,神氣活現。他用寫意的線條勾出輪廓后,然后再揮墨,不光烘托出馬的氣勢,表現出馬的質感、量感、運動感,刻畫出馬的神態,而且更重要體現在用筆落墨上面,在總體上不失中國筆墨的韻味,卻又不是中國尖、齊、圓、健的毛筆筆觸所能奏效。無疑,徐悲鴻是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幟的畫馬大家,是唐之后畫馬藝術的又一個高峰。當代中國畫家和學畫的人,凡畫馬者,基本都學徐悲鴻。馬是徐悲鴻一生中最愛描繪的題材,他畫的馬,各個時期雖畫法不同,但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奔馬圖》(圖5),畫家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并以干筆掃除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又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有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后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徐悲鴻早期所畫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示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后,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只局限于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筆下的馬歸納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建國后,他的馬又變為“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龍馬精神,是中國人所崇尚的一種精神。在甲午馬年來臨之際,我們在話馬賞馬的同時,也愿大家保持一股“龍馬精神”邁進新的一年,并祝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像龍一樣騰飛,像馬一樣奔馳,并綻放出別樣的光彩。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