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五大文創領域或將快速起步 迎接跨越式發展
國務院近日印發了《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意見》明確提出了對于體育賽事、文交所、藝術授權、工業設計和旅游演出五大領域的鼓勵政策。業內人士認為,2014年上述五大新興領域或將快速起步,迎來跨越式發展。
體育賽事
體育總局審批權下放有望破冰
北京大學中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何文義向記者表示,此次《意見》尤其加強了對于體育產業的政策傾斜,其中明確提到要“進一步放寬國內賽事轉播權的市場競爭范圍,探索建立與體育賽事相關的版權交易平臺”。
“這就釋放出一個利好信號:體育總局的審批權下放或將變成可能。”何文義分析,中國體育賽事審批權牢牢握在體育總局手里,大小賽事申辦、引進都需要體育總局審批。由此造成很多有想法、有資本的企業難以獲得賽事審批,而能夠舉辦賽事的企業或者機構又不具備市場運作能力,導致國內賽事市場低迷,難有極具市場號召力的賽事。因此,體育總局向市場放權是大勢所趨。只有審批權下放,五花八門的賽事才會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市場經過大浪淘沙后,會保留一批具備極高人氣和市場價值的精品賽事。
北京中奧延旭國際體育文化有限公司總裁王樹延對賽事轉播權改革更為關注。國內賽事轉播權均被電視臺壟斷,形成了和國外完全相反的運作機制。“以英超為例,每一場英超的比賽轉播,電視臺都是要給英超付費,但在國內,我們自己舉辦和引進的體育賽事反而是要向電視臺交費才能獲得在電視臺播出的機遇。”
何文義對此表示,打破電視臺轉播權壟斷的根本措施也在于體育總局審批權下放。“其實央視對于很多熱門的賽事也是需要花錢購買,國內賽事市場不景氣,電視播放沒收視率,進而沒廣告收益,因此電視臺不愿意播放,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體育總局審批權下放,將是產業發展的新起點。”
文交所
“規范”和“標準”成主題詞
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總經理張天向記者分析,《意見》出臺對文交所產業是個利好消息。其實,國家對于文交所的態度一直是鼓勵發展,而非“一棍打死”,歷來各項政策都如此,此次《意見》也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區域發展行業性和區域性的交易市場”。但鼓勵的前提是文交所必須規范,此前文交所領域的大整頓就是由此而來。
因此,“規范”是2014年文交所發展的第一個關鍵詞。而且《意見》尤其強調文交所要在一定區域和一定行業,有針對性地發展多層次市場體系,實現差異化競爭,不搞一窩蜂。“好比 藝術品份額化,這種模式本身沒有對錯,但大家一擁而上,激烈的競爭和過火的態勢直接導致藝術品份額化模式被妖魔化,得不償失。”張天解釋。
2014年文交所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詞就是“標準”。張天認為,無規矩不成方圓,文交所行業必須聯合起來,在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下,制定出一整套標準,明確文交所的制度系統、定位劃分甚至是評估鑒定體系、監督管理要求、獎懲措施等。只有讓文交所行業實現標準化,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張天坦承,很多人都認為文交所發展陷入“寒冬”,實際上文交所發展剛迎來“春天”。以上海文交所為例,2013年,上海文交所已經在文化產權交易領域拓展出15個細分市場,全年交易各類文化產權項目10314宗,成交額達到260億元,共有10822個項目掛牌。占全國文化產權交易的60%以上。
藝術授權
十年內中國成為全球第二
所謂的藝術授權,是指授權者將自己所擁有或代理的作品或藝術品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授權者使用,后者需要支付相應的費用。
此次《意見》提出要“促進藝術衍生產品、藝術授權產品的開發生產”,之所以如此重視藝術授權,就在于其極高的市場價值。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動漫產業整體收入達321億元,其中69%的收入都是來自于藝術授權的衍生品市場。在國際市場上藝術授權已經發展成為千億美元規模的龐大產業。
國際授權業協會(LIMA)主席查爾斯·瑞奧托向記者透露,全球授權商品的零售額已達到1890億美元,其中1120億美元的銷售來自美國。2013年底,中國授權產品的零售額僅為52億美元,這個數字還不及全球零售額的3%。
大業傳媒集團總裁蘇忠表示,藝術授權產業發展的難點在于如何將無形的版權價值變得有形。因此首先要成立版權登記評估機構,其次要配套建設版權評估的系列標準體系。讓版權價值有標準可依,有規律可循。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表示,“也可以發起成立中國授權產業指數,讓藝術授權產業更加規范化”。
查爾斯·瑞奧托也透露,他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授權市場,中國授權市場從2005年開始,八年增長343%,每年約有43%的增長,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預計到2023年,中國將躍升為世界第二大授權市場。
工業設計
設計將倒逼文創產業“蛻變”
此次《意見》提出,“推動創意和設計優勢企業根據產業聯系,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業務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北京工業設計促進會副理事長宋慰祖認為,國家這是為了建立“倒逼機制”,力圖通過設計產業引領文創產業的整體創新。中國很多制造業產品都被認為沒有特色、沒有文化附加值,核心就是設計理念缺乏。
“要實現設計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面臨兩大難題:缺乏對接平臺和機制;對設計產業重要性認識不足。”宋慰祖強調,《意見》中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設立工業設計中心,建設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目的就是讓企業認識到設計的引領作用,增強企業對于設計的理解和運用,為自主創新奠定基礎。而鼓勵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業務合作,打造跨界融合的產業集團和產業聯盟,則是為了解決對接平臺和機制的問題,改變設計的需求雙方、資本互有需求但互不相識的現狀。
北京在此方面走在了前列,DRC基地(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和CDM(中國設計交易市場)項目先后確定,前者已經開始運作,重在培育中小設計企業,后者正在建設,旨在打造供需雙方對接的平臺。目標是引入國內、國際龍頭設計機構。
“下一步我們計劃引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成立其針對創意經濟和設計創新二類中心,讓北京真正實現國際化的設計之都。”宋慰祖稱。
旅游演藝演出劇目產品化
在演出方面,《意見》強調了旅游和演出的跨界融合,提出“支持開發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旅游演藝精品”。天創國際演藝制作交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東輝向記者表示,如今的演藝產業已經不是單純地看戲演出那么簡單。對于大部分觀眾而言,演出變成了自己在當地娛樂休閑的一個環節。以很火的旅游演出為例,其實游客想看的不單純是一場演出,更是通過演出了解當地的風俗、文化。
“天創演藝的駐場演出《功夫傳奇》主要針對外國游客,其實這部劇就是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將中國的武術文化通過藝術手法表現出來。國內觀眾看完覺得沒什么,但對于外國游客而言,他們是第一次通過一部舞臺劇了解中國的武術,所以很多外國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張東輝表示,尤其對于旅游演出而言,劇目要產品化,旅游演出的定位是娛樂性,讓游客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快樂和享受是宗旨所在。因此,未來的旅游演出要學會在內容和營銷上進行包裝,娛樂化、簡單化是旅游演出最主要的特質。
與此同時,如今的演出產業也朝著綜合體方向發展,演出不再是單一生態,而是一個圍繞演出,包括多個劇場,商業地產、餐飲、娛樂、購物為一體的演藝綜合體。中國演藝谷總經理唐虓琿向記者介紹,正在建設的中國演藝谷總共將建成13個劇場,還會配套相關商業設施。目前已經建成兩個超過3000個座位的大劇場。“演藝綜合體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要想實現目標,除了要把握好演出的內容,還需要在演藝綜合體的管理方面擁有很強的運作能力,能夠同時解決戲劇制作、商業運營等各方面的難題,這是極具挑戰的考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