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北宋燕文貴《溪山樓觀圖》 燕文貴原籍江南,太宗時駕舟至汴京,畫藝為皇帝所欣賞,遂進入翰林圖畫院。在宮廷畫院中,燕文貴所創立的“燕家景致”與范寬的巨嶂山水并列,是繼關同、李成之后,北方山水畫派的兩大主流。《溪山樓觀》全幅由豐富的山川、屋木、峽灣、砂洲、行旅者各種細節所構成,布…

北宋燕文貴《溪山樓觀圖》
燕文貴原籍江南,太宗時駕 舟至汴京,畫藝為皇帝所欣賞,遂進入翰林圖畫院。在宮廷畫院中,燕文貴所創立的“燕家景致”與范寬的巨嶂山水并列,是繼關同、李成之后,北方山水畫派的兩大主流。《溪山樓觀》全幅由豐富的山川、屋木、峽灣、砂洲、行旅者各種細節所構成,布景巧妙、描繪精致,忠實呈現了“燕家景致”的特色。
燕文貴(約967-1044),浙江吳興人。原本是軍中仆役,于太宗朝駕舟至京師,受高益舉薦,進入翰林圖畫院,參與相國寺與玉清昭應宮壁畫制作,真宗時升任圖畫院祇候。擅畫山水、屋木、舟車等題材,人稱“燕家景致”。
特征說明
《溪山樓觀圖》這件立軸 作品,代表北宋初全景式山水的典型。在近景的部分描繪長峽汀洲、水榭亭臺的江南風光,中景至遠景則表現北方山水千巖萬壑的宏偉景觀。此幅畫制造空間深入的設計,是在兩山之間安排溪谷,讓瀑布自河床急泄流出;或是在山的側面設置棧道,沿著山腰斜向深入。這種將各色景物安排在畫面中,使之變化多巧是“燕家景 致”的特色。
畫面中的山峰,造型與燕文 貴〈江山樓觀〉卷(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主山相似,皆由正面性的山塊垂直往上或往兩側重迭累加;畫家同樣使用頓挫、扭動的用筆來勾勒山石輪廓線,再以短皴配合墨染來描繪粗礪的巖石質理。但是本畫中,偶而可見到一些含糊不清的墨線,失去描寫物象結構的功能,這是此畫可能為摹本的重要線索之一。
畫面中使用成簇的胡椒點,淡染樹叢的方式,以及借用縑素本色,施濃墨于兩旁加以襯染瀑布的作法,都是北宋早期山水畫的特征。但是仔細觀察,卻發現瀑布源頭與山棧接合之處,交代的不清楚,這是畫家在摹仿原作的時候,未能掌握物象的結構特征,導致失真的狀況。
文獻記載,燕文貴也擅長界 畫。本幅畫中出現許多亭臺樓閣,皆以筆直、均勻的線條畫成,相當的謹細。界畫在北宋初是重要的畫科,劉道醇《圣朝名畫評》曾經立“屋木”門討論,當時的界畫以郭忠恕為典范,其特色是“上折下算,一斜百隨,咸取磚木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氣勢高爽,戶牅深秘,盡合唐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