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壽山石小志》是一部以壽山石山系、坑洞為脈絡,對各個石種進行介紹的一本壽山石專著。它的作者陳子奮是福建長樂人,髫齡即習繪畫篆刻,數十年來精研不懈,被徐悲鴻先生尊為生平畏友。治印融冶皖浙二派於一爐,而追摹秦漢,筆力蒼勁深厚。而對印材的研究亦頗有建樹,《壽山石小志》則是一本關于壽山印材的重要著述,為學界所重。惜乎原作有文無圖,不能予人以直觀感受。今試做部分圖解,以饗廣大愛石者。
一、田黃
《小志》記:“田石,掘于壽山溪一帶之溪旁水中。溪長數里,沿溪之田,經其水流浸漬者,偶爾發現有田石。石質結溫潤凝膩。因其出土地段,有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之分……田石色分黃、白、紅、黑數種,以黃知名。”我們今日把田石統稱為“田黃”,一來是田石確以黃色居多,二來即使是白、紅、黑等色,亦皆帶有黃意,不易區分,故都以“田黃”稱之。田黃石貴為“石帝”,一直為愛石者尊崇,這一點《小志》中也有表述:“田石質與色之珍貴,舊已有名。復以其久蘊土中,多含暖氣,相傳載之北方,印泥雖凍,印之立解,世人爭重。”說田黃石能解凍印泥,這多少有點神化的意味了,但也能從一個側面反映田黃石為人所重的地位。
田石既然有黃白紅黑諸色,《小志》也分門別類做了介紹。
“田黃,即黃田石,俗倒呼為田黃,為我國印石之名貴珍品。明末清初即為印石之王,以重量計值,兩以上價超黃金數倍。田黃有黃金黃、桔皮黃、桂花黃、枇杷黃、雞油黃、栗子黃、杏黃、葵黃、皂黃諸名種,皆以色類似而名。又有內包白色薄片,內純黃者,俗名銀包金。田黃皮多牙黃色,而不透明,里則半透明,玲瓏可愛。其通靈澄澈者,為田黃凍,大者極為罕見,價值連城。”

又說:“田石質嬌嫩,中有極細之蘿卜紋,間生紅格,或裂痕,鄉人所謂‘無格不成田’也。紅格雖為田石特征,究為石病,格多者,自非上品。”這里說得非常辯證,既介紹了蘿卜紋、紅格等田石特有的標志,又指出了紅格原為石病的本質。

對于較少見到的白田、紅田等,《小志》中也有介紹。
“白色田石又成田白,色如豬油,間帶黃味,若牛脂。蘿卜紋綿密而明顯,格紋有濃朱似紅筋者。”

“紅田或呼為田紅,色濃紅帶赭黃,鮮艷類桔皮者為上品,曰桔皮紅。”

還有一種“黑皮田”,也叫“烏鴉皮田黃”,是“指田石有黑皮者,其肌理仍帶黃色,或赭黃色,蘿卜紋亦明顯,石農呼為黑皮田,又呼烏鴉皮田,蝦蟆皮田,皆以色而名。”

此外還有由田中翻出地面者為擱溜田,中坂溪管屋所出為溪管獨石,坑頭南蘆葦之蔭所產名為蘆蔭,凡此種種,皆屬于田石范疇,惟因其罕見,即便有傳世,多亦難辨出身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