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長馬振聲
“很少見大眾媒體參與藝術評選,至少北京沒有這樣搞過。”對于“2013年度嶺南畫壇十大風云人物評選”,中央文史館書畫院院長馬振聲稱贊有加,肯定了搭建藝術與民眾溝通平臺的重要價值。
藝術創作與藝術活動要接地氣
記者:“2013年度嶺南畫壇十大風云人物評選”,在藝術界及民眾之間都引起了很大反響。在您看來,媒體發動民眾票選藝術家的形式,有何意義?
馬振聲:這種形式完全可以搞。現在,正有越來越多的民眾對書畫等藝術樣式產生濃郁興趣,藝術已經進入民眾的審美視野當中,并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與心理。而你們發起的這次票選活動,正迎合了這一趨勢。藝術界的評選大多都是美協操辦的,很少見大眾媒體參與此類事情,至少北京沒有這樣搞過。而你們能做這種事情,并表示一定要把它做好,勇氣可嘉。
記者:藝術創作與藝術活動要接地氣,要連接更多讀者與大眾。具體來說,該如何去做?
馬振聲:藝術要在民眾之間,在更廣泛領域產生影響,必須做多方面的工作,不是光喊口號就可以的,也非靠某單一方式能夠完成的。比如拍賣會,很熱鬧也很喧囂,但很有必要。因為,這是民眾的需要,這滿足了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盡管拍賣會有很多問題,但你不能否定它的價值、它的形式。而新快報作為大眾媒體,借“風云人物評選”這項活動搭建了藝術與民眾互動的平臺,我相信,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如果你們不做這件事,民眾也會私下議論畫壇諸事的。既然民眾有需要,你們就要去做,去引導他們的審美,讓他們與藝術直接互動。
應保證其專業水準與學術權威
記者:民眾介入藝術評價,會對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什么影響?
馬振聲:雅俗共賞一直是我們這個時代要提倡的藝術風格。藝術家關心民生疾苦、關注社會現實、關照時代變遷,是應有的擔當,是人文精神的體現??鬃又v“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藝”,這才是一位藝術家完整的人格。不講“道”,不講“仁”,能算合格的藝術家嗎?你們發起的“嶺南畫壇十大風云人物評選”,或許能引起藝術家們對“道”的思考,對社會現實的關注。
記者:大眾評審與專業評審有何不同?
馬振聲:大眾的評審往往更直接、更明了,當然,也會更武斷一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或者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對藝術及藝術家的評判往往容易走向極端化。而專業評審,要更嚴謹、更周全一些。
記者:鑒于此,您對本次活動有何建議?
馬振聲:美術評審,是一項學術性與專業性很強的評審,大眾的趣味與決斷比重不應太高,最終還要靠學術來引領?;蛘哒f,在這項活動中,要注意大眾評審與專業評審的平衡。既要照顧大眾的藝術權益與參與熱情,又要保證活動的專業水準與學術權威,兩者都不能偏廢。

馬振聲《果熟時節》
馬振聲談藝錄
1、人物寫形并不難
人物畫的創作,不是以表現了形神兼備的人物形象為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畫家通過人的題材抒發個人的胸中意氣。
蔣兆和先生十六歲背井離鄉,只身從四川沿江漂泊到十里洋場的上海,歷盡人間的凄苦。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深切體驗,使他與下層的勞苦大眾產生了心靈深處的共鳴。一種蕩氣回腸不吐不快的激情,借助人物的悲傷哀怨,寫出他的胸中塊壘,抒發了他的磅礴之氣,創作出以《流民圖》為代表的一批劃時代的不朽作品。時隔半個世紀,今天看來,這些作品的精神震撼力和筆墨間流露的那股浩然蕩漾的正氣依然咄咄逼人。
客觀對象的形神兼備,與畫家主觀情感的抒發,通過酣暢有力、嚴謹精微的筆墨得以天衣無縫的結合。人物寫形之難,均在以主觀情感統率的用筆中得以解決了。
2、中國畫的切入點在“寫”
發展中國畫“續接”是重要的,但是中國畫的發展不是簡單的“續接”,她的生命在于創造,必須在傳統的根基上,結合個人的生活感受進行創造。
中國藝術的基本精神是寫意的,中國的繪畫不能離開這個基本精神,因此我覺得學習中國畫的切入點還是應該在“寫”上做文章,這是跟西方繪畫一個最大的區別。
所以,我主張書法應該作為中國畫教學的一個基礎課,因為出發點不同,所以要建立新的書法課,比如通過書法課研究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各個不同時代的審美取向;書法本身就是造型藝術,也可以說是中國式的抽象藝術,反映了中國形式構成的美學思想。
3、年輕人必須研究傳統
這個時代的年輕人趕上了最好的時候,怎么搞都對,怎么搞都可以。但是有一點是要注意的,就是繼承傳統的問題。我們不墨守成規,不要陷到故紙堆里,但傳統必須要研究。
李可染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的藝術家不研究中國的傳統將要犯歷史錯誤。”你是中國人,你不研究中國的傳統,難道讓外國人來研究嗎?我曾經在中央美院組織過一個中法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會上我體會到,所謂中外交流,基本上都是人家對我們交流,我們主動給人家的太少了。我們一直有著比較強的自卑心理,老是看別人什么都好,自己什么都不好,這是幾代人留下的潛在的心理。
至今,我們的大學生講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畢加索、馬蒂斯,都知道。但長期或短期逗留在中國的外國學生,我給他們講齊白石、徐悲鴻、吳道子,他們卻不知道,人家根本就不想了解你。
名家點評
作為蔣兆和的學生,馬振聲最終還是脫出了先生的窠臼而尋找到了自己的路。他的作品情調傾向于抒情性。他在延續了蔣兆和創立的以勾線和皴染為特征的水墨形式之外,為了改進筆墨整體關系的不統一,又從傳統中尋找解決的方法。——劉曦林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馬振聲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全身心地塑造和表現他作品中人物的內在精神,即使是歷史題材,也在作深層次的挖掘,既重筆墨的意趣,又重形象的有血有肉,更重意境的營造,將水墨的寫意同現實主義的寫實在形式上作了成功的接合,使他筆下的人物被刻畫得真實、深刻、感人,耐人尋味。 ——賈德江著名評論家
簡介
馬振聲,1939年生,北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蔣兆和藝術研究會”會長,重慶市國畫院名譽院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