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精美的花絲鑲嵌作品 花絲鑲嵌名品——明代萬歷皇帝的金翼善冠。 花絲鑲嵌作為一門皇家絕技,素來有“燕京八絕”之首的美譽。3月12日,由深圳皆一堂百工藝術館舉辦的“翠羽拂金枝——花絲鑲嵌珍品展”在該館主展…

精美的花絲鑲嵌作品
花絲鑲嵌名品——明代萬歷皇帝的金翼善冠
花絲鑲嵌作為一門皇家絕技,素來有“燕京八絕”之首的美譽。3月12日,由深圳皆一堂百工藝術館舉辦的“翠羽拂金枝——花絲鑲嵌珍品展”在該館主展廳開幕。皆一堂百工藝術館館長王少卿表示,花絲鑲嵌的器物物料珍貴,做工精細,是我國傳統奢侈品的代表。“希望通過此次展覽,反映當代花絲鑲嵌工藝的發展狀態和藝術面貌。”
最早的“奢侈品”
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高級技師董瑞京認為,花絲鑲嵌是“最早的奢侈品”,其制作技藝是中國傳統工藝的精髓代表。“從歷朝歷代的花絲鑲嵌制品中,不僅可以看到歷史的軌跡,還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逐步演變和層層傳遞。”
董瑞京介紹說,“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花絲鑲嵌工藝早在商代就有雛形;春秋戰國時期,匠師們制作出了細如發絲的金銀絲,將其嵌入青銅器之上,俗稱‘錯金銀’,這就是花絲工藝的萌芽。到了漢代,已出現成形的金絲編,并有非常細致、精巧和完整的花絲鑲嵌作品。明代花絲鑲嵌達到巔峰階段。上至帝后的皇冠,下至后妃命婦的禮飾配飾,均大量采用‘花絲’工藝,留下大量經典傳世作品。清代,隨著社會需求的增加,花絲鑲嵌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工藝制作上則把實鏨、攢煉、鑲嵌、點翠、燒藍等技術手法結合起來。‘燒藍’是景泰藍的制作工序之一,而‘點翠’就是把翠鳥的羽毛鑲嵌在金屬的底座上。”
國家級非遺花絲鑲嵌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程淑美說,“辛亥革命后,宮廷藝術散落民間,金店、銀樓紛紛開張,花絲鑲嵌行業極為興旺。新中國成立后,北京花絲鑲嵌廠成立,花絲鑲嵌珍品成為贈送給外賓的國禮和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
在程淑美看來,花絲鑲嵌技藝展現了歷經千年沉淀后精湛的中華貴金屬制作技藝以及對美感、形狀與珍貴材質運用的獨特品位,極具文化及藝術價值。她說:“花絲鑲嵌最早被稱為‘錯金銀’,漢代譽為‘焊綴金珠’,唐朝名‘細金’,明清時在北京達到巔峰,成為‘燕京八絕’之一,僅從它的名稱就可感受其精美絕倫的藝術特質。”
分“京、川”兩派
花絲鑲嵌工藝可分為兩大類,即“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花絲’要精,‘鑲嵌’要俏。”程淑美向記者細細說明其技藝要領:“花絲工藝”選用金、銀、銅為原料,抽成細絲,以掐、填、攢、焊、堆壘、編織等技法制成工藝品;“鑲嵌工藝”則是以挫、鎪、捶、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把珠寶翠鉆、精石美玉鑲在金銀飾品上。“鑲嵌的活兒要求鑲好、鑲平、鑲俏。同是一塊寶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會直接影響外觀俏麗與否,導致價值上的差異。”程淑美說。
“作為皇家的御用品,花絲鑲嵌作品的珍貴不僅僅體現在金銀細軟等材料的價值上,更重要的是制作工藝的繁復精細。”北京高級工藝美術師杜建毅說,“目前花絲鑲嵌工藝只留存于‘京、川’兩地,且尤以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最為齊全,技術精湛。2008年6月,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北京和四川的花絲鑲嵌工藝究竟有何差別?杜建毅解釋,“京派花絲鑲嵌”屬于宮廷技藝,“川派花絲又稱平填”,廣泛流傳于民間,“就好比瓷器當中的‘官窯’和‘民窯’,‘京川’兩派分屬皇家與老百姓所有,其技藝也有所不同。比如設計一個房子,四川的花絲鑲嵌是把建筑、花、樹等圖案全部填在平面上,沒有高凸起來的部分。而北京的花絲鑲嵌工藝,則是把房子做成立體,讓窗戶等凸顯出來,做工非常講究。”
杜建毅表示,曾經有來自四川的花絲工藝美術大師坦言,“北京的花絲是‘宮廷技藝’,四川花絲是‘小家碧玉’。所以,四川的花絲工藝多數以平填為主,組成一個瓶子或者盤子,相對比較簡單。而北京的花絲鑲嵌既有鏨刻,又有鑲嵌、花絲;既有平面的,又有圓雕的,而且跟寶石、玉石結合,琳瑯滿目。”
“統購統銷”到“私人訂制”
和許多中國傳統工藝一樣,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花絲鑲嵌這門古老的皇家工藝也面臨著相當大的沖擊,整個行業陷入難以適應,后繼無人的窘迫處境。直到進入新世紀,隨著民族產業的逐漸復興,花絲鑲嵌才終于逐漸挖掘出另一片天地。
程淑美表示,新中國成立后,花絲鑲嵌工藝的傳承經歷了一個頗為起伏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對工藝美術行業非常重視,把散落在民間的老師傅集中起來,采取供應原材料、統購統銷等措施,組織手工業合作社,到了1958年成立北京市工藝美術工廠,到上世紀70年代,花絲鑲嵌工藝進入鼎盛時期,那時工廠技工很多,工藝水平也得到大大提高。而到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東歐巨變,花絲鑲嵌出口訂單銳減,工廠經營大不如前。加之為了生存,生產者降低材質、精簡工藝以適應商品化的市場需求,很多傳統技藝瀕臨滅絕。2002年,北京花絲鑲嵌廠宣告破產。工藝美術大師幾萬元就被買斷工齡,失業藝人不得不改行謀生,蹬三輪車,當環衛工,開出租車,繼續從事花絲鑲嵌者僅50人左右。”
程淑美感嘆:“現在,隨著人們文化認識的提高,工藝美術越來越受到社會認可,加上近幾年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陸續出臺,花絲鑲嵌工藝又得到新的發展契機。”
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花絲鑲嵌珍品日益受到藏友的青睞,其發展也正闊步進入“私人訂制”時代。杜建毅介紹,花絲鑲嵌市場日益紅火,其中大部分為客戶‘私人訂制’作品,價格從十余萬、數十萬到數百萬不等。
杜建毅說:“在花絲鑲嵌行業,工費比黃金還貴。換言之,不能按材料的重量去計算成品的價值。一件花絲鑲嵌工藝品的最終價值,是材料費、設計費,再加上工費組成,其中工費最貴、設計費次之,材料費再次之。此外,客戶還多有‘獨此一件’的要求,導致幾乎每一件花絲鑲嵌作品都是孤品,所以更彌顯珍貴。”
程淑美則認為,對于花絲鑲嵌工藝品的收藏,視乎個人重視角度而論。“制作工藝應視為收藏最主要的標準。材料和做工若有一項硬傷都成不了珍品,只能說是好作品。當然上乘藝術品也不見得都是最貴重的材料,比如紫砂壺的制作材料并不貴重。因此,說到花絲鑲嵌收藏,如果收藏者是為了把藏品當成貨幣來收藏,那就相當于買金磚金條;如果是為了享受收藏的藝術性,那就可以不在乎材料重量,而看中其技藝和藝術效果,其升值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