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偉明
《 大 美 泰 山 》---泰山山水畫創作之我見
張偉明
一、泰山山水與泰山山水畫之美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中國山水畫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與藝術魄力充分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莊子說:“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莊子·知北游》)可以看出自古以來中國人寄托于山山水水的情結?,F實中的靈山秀水形成中國文化的藝術追識皋壤。藝術作品迷人的意境深入人心,耐人尋味,亦可讓凝心靜而思飛揚的視覺感受在山水畫的欣賞中得以滿足。
泰山好主峰

岱廟
孔子曰:“登泰山而小天下”。五岳之東岳泰山,地理位置獨特,自然環境優越。平地而拔起的主峰1545米,周邊群峰拱岱,如杜甫望月詩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攬眾山小”。泰山無數個變幻莫測的自然景觀,人在其中會釋放出迂腐郁淤之氣,得到精神的慰籍。泰山的浩然之氣在其雄、奇、險、峻、秀、幽形態中風起云涌變換出驚心動魄的神韻與活力。美倫美煥的日月幻影,山水綠林,露霧云瀑讓人生詩心而感悟道義。

靜觀圖

清溪圖
泰山是一座有著中國數千年歷代文明積淀的文化之山,它有著豐厚的歷史遺存文化的含蘊。歷代帝王來泰山的封禪祭天活動,營造與推動了依山水而寄托國家富強的精神文明。因而,泰山在漫長的自然延變過程中又積累了中國博大精深的人為文化內容。于是,泰山被稱為了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

秋山圖

秋山圖
在中國山水畫家的視角中,泰山這座集自然風光與民族文明于一身的大山,給予兩種畫界人兩種不同的認識。有人說泰山是不入畫的,其中主要理由是,只有南向的位置可以用來體現泰山的風貌,它的含蘊在山里內部,深入其中才有意義。而真正有學識的畫者,卻可以在這座充滿霸氣與豪情的山里山外駐足,嫻熟地駕馭中國畫特有的藝術語言,揮毫寫意出大美不言之泰山山水畫之作。

泰山旭日圖

山水畫作品
二、泰山山水畫之說道
在泰山山水畫藝術作品中人文與自然之和諧中體現出充分的表現力。人文之山水與自然之山水可以作出如下分析:
人文山水—為畫者胸有丘壑。泰山于政治家而言,是為國家民族利意著想的倡導;泰山于作家中的詩人會用詩的語言方式創作出詩詞作品;旅行家用了散文的手法描寫;音樂家用了聲音表現;舞蹈家用了肢體表演;而畫家,由眼中之泰山形成了胸中之山,創造出筆下之山。當然在人文之山里還可以派生出影象之山—攝影、電影、視頻、音畫、360度影畫、全影照片等等。
自然山水—a、有著地理、地域的不同成因,如有的是火山噴發沉積而形成,不同的氣候條件形成了古今不同的認識。b、地球物理研究之山。c、地理學研究之山。d、地貌研究之山。e、生態與環境研究之山。f、攝影作品。g、攝影家眼中的山水。J、旅行家、旅友(驢友)、游客眼中心中認知的山水各不相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一語道破自然之山川與中國文人之山水的真諦—情景交融:“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者,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無境界。”“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中國山水畫也是如此。對于繪畫者來講,重要的是人文之山與自然之山最終形成的是‘情景交融’之山—即非單純的自然之山,更非單純的人文之山。六朝齊人人物畫家謝赫的《古畫品錄》中的六法之首“氣韻生動”,最為體現出‘情景交融’之山水畫作的高格境界之意。

《登泰山圖》
三、泰山山水畫之學道
眾所周知中國山水畫創作是要講究筆墨的,筆墨要見功夫的。
功夫是*積累出來的。積累是在種種正確方法下錘煉出來的,積累可以是鐵壁,是火,是奔騰而激情四射,是木納而穩重,是靜謐而寂空,是從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過程走到“看山還是山,看水仍然是水”的高境界藝術層面的。泰山山水畫更是如此。
筆墨功夫是一種書寫的狀態,是畫之根本。歸于筆墨的‘狀態’兩字在這里可以分解為:狀—書寫之意,狀物之形、之神。態—人之修為之心境。

《秋山圖》
四、泰山山水畫之本是東方哲學
中國山水畫的學畫的過程可以說,就是對東方哲學探索研究的修為過程。因為中國畫的起源著重于中國諸家宗教文化及民族民俗文化為土壤的東方哲學。
具有東方哲學藝術底蘊的泰山山水畫意境之純之高格境界的展現,是長期精煉得道而形成的。
其修煉過程可劃分成這樣三個階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個學畫的初級時期。思維狀態也可以說是初級時期。這個時期的任務主要是把握造型,及藝術的基本表現手法與相關技巧。在這期間廣泛涉獵極為重要。對物象的審視能力、撲捉能力,和初級的表現能力,可參用西洋繪畫技法和傳統繪畫的造型訓練,去掌握物象表現能力。西畫包括—造型、光影、色彩、物體質感等。中國畫包括—傳統的線條運用,墨色的把握。也就是熟知與掌握表質內容的水墨及線條的變化與質感特征等。如光學、視覺心理學、植物學、地質學與地理學和在古今中外的文化上進行不懈地探索、學習與研究。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在對繪畫有了基本上的認識之后的人為成分運用,應在表達物象運用的意向手段上下功夫。這些手段包括中國畫程式原理符號與之對應的自然屬性及其人文意向,如筆法中的皴、擦、點、染等。墨法中的收放、干濕、濃淡等,得以適合或者說恰如其分的運用,在利用中賦予這些手段和載體以生命活力。尤其是墨法的激情運用,可表現為粗放、細膩、豪縱、沉靜及各種情緒化前提的自如揮灑。這個時期畫者在畫外其它方面的學識修為是涉及很多方面,泰山山水畫的創作中,應將畫理畫論融會熟記貫通。
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對繪畫應回歸自然主體。用藝術的方式將創意回歸自然。以自然形態為本創作出有意境的泰山山水畫作。泰山山水畫所呈現的意境在觀者視覺直觀的接受中產生共鳴。畫者在對自然表象的縱深處與率真的情感中,表達著人文的現實意義。
中國繪畫是抒情達意的。我們不僅要問:到底是人借繪畫本身來抒情達意,還是人在自然的感招下,自如地運用了某種相應的表象或自然,而抒情達意?是畫者賦予山水以生命,還是山水原本有生命?畫者僅是借山水之生命在倡揚某種精神,使山水畫作中的精神躍然紙上。在“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這個階段,已是畫者修養與素質進入一定層次的階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瓷讲皇巧?,看水不是水??瓷竭€是山看水還是水。”從這三個過程的禪悟中可以看出,中國山水畫與東方哲學存在一個相關的奧妙辨識。對于儒、釋、道、伊斯蘭與基督教等方面的哲學理念的研究與人身修為,畫者除參讀論著外還可以身試法,習練儒、道、佛、釋諸家的多種功法,為了探析禪理,透悟玄機,達到明心見性,獲得思想的大徹悟和藝術的大自由,可耗時練功以悟禪。
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圣父為上帝,圣子圣靈的真靈具體落實在自身上。上帝是誰?上帝是你自己,一個畫者提筆在手,你就是上帝,畫出來才能使觀者感受到自己是上帝。這是顛覆的想象嗎?然而泰山畫創作上需要極富顛覆性格的人。
泰山畫應不應該承擔哲學之重呢?泰山畫不屬于單純的哲學范疇,是中國山水畫的藝術范疇。但是,就中國畫而言是從東方哲學出發,形成了一種以精神境界為中心的藝術形式。中國畫與西畫不同,如果一個畫家是一個沒有畫外修養,和文化底蘊的人,那么他的作品就不可能承擔任何哲學理念,就不會創造出具有豐厚文化內含的高品味視覺藝術作品。當然也不是讓繪畫作品去圖解哲學概念和某些文化思想,而是使富有哲理的思維與文化,自然而然的在作品中滲透出來。
畫家應當懂得,創作中國畫的真正理意在哪里。“功夫在畫外”是一個真理。
于藝沉浮中,泰山畫應給予人以精致的視覺享受。或一派磅礴氣象,意味遼遠,張揚著宏大的中華精神;或形神透徹心境,美境禪意盡在畫中言,讓人回味泰山之大美;用酣暢淋漓盡致的筆墨,于景寓意地彰顯出大好河山的壯麗與人文關懷。
高格的人性品格修為在畫家的作品中是否能夠得到張揚,是在繪畫整體構成中最能體現畫里畫外之功。如果畫作生動傳神,便揭示了泰山畫穿越精神世界的能量。

《山高水長圖》
五、泰山山水畫之根本是回歸傳統
泰山山水畫藝術意欲體現中國的智慧、文化。中國的智慧在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傳統繪畫的理論與技法。
佛家為一個修心的“心”字,特色空明。南北宗均以禪悟道,修心修性,提倡以:“一枝一葉總關情,一花一草一如來”的精神境界。北宗漸修---技法,南宗---頓悟境界。
道家為一個悟道的“性”字,特色空靈。直欲仙境。崇尚個性,揮灑自如,會道運筆,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倡無為。
儒家為一個做人的“理”字,特色清明。正氣、中庸、獨善其身,兼濟天下。尊重生命歷程,循序見道。
世俗為一個應世的“應”字,特色甜而不俗。盡精微是其看點,成敗在于細節。在畫面上講故事,符合中國人吉祥文化的理念。避免:怪、亂、黑、野、狂、燥。應為:奇、清透、大氣、文氣、書卷氣。
專家畫為一個中國文化的傳承的“承”字,對歷史大家兼而能化。
眾家所有之長對于當代繪畫,仍如史上畫壇大家所受影響,值得研究、采納。

《泰山黑龍潭》
六、泰山山水畫之源是自然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站在藝術的觀點上看,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是美的,因為山水是自然生態的真本之世界淵源。而且觀山水能體會到,自然風景不僅僅只是物質以實體而存在,其境中還寓意著內在的品性。莊子《知北游》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精辟地將世界自然之生態本源作為審美之觀。中國傳統文人山水畫,傾其畫者智慧,以“師法自然”為理,把握自然山水形態的大美以悟心境。泰山一年四季變化正如北宋著名畫家、山水畫理論家郭熙寫的《山水訓》:“真山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欲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泰山的形貌造化多體現為厚重雄壯,要悟得泰山之魂的靈動,是要舍得大力氣去師從泰山,全面體會其所有含蘊,癡情地實地尋找細微上的變化,進行研究,從宏觀上體會風貌特色,從中悟出泰山大美致真的品質。用心、用情充實筆墨,以藝術的形式創作出泰山主題山水畫作品。

《泰山后石塢松云圖圖》
七、泰山山水畫之當代-延伸-深入-回歸的觀點
泰山山水畫回歸傳統,是硬道理。中國畫傳統精辟的理論思想主宰了畫種的靈魄,以東方哲學為中心軸轉為藝術創作的精神體系。這是與其它繪畫不同的關鍵所在。中國畫傳統的技法體系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從根本上為作品的特色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但這不是說泰山山水畫就因此被程式化框住了,而是在一個堅實的底蘊上去完成最新穎的藝術創作使命。其實一個畫家的理程是豐富的,嚴格地說是從幾個相當重要的方面達成努力意向的,如下:
【自然】---生動的—游山、玩水,暢游之中生心象,搜奇峰而寫生。
【基礎】---努力的—書法、筆墨,注重行筆中的“慢”與“留”。在強調書寫的前提下不反對學習西畫造型。同時學習地理地貌學、植物學,注重結構和造型。
【境界】---文人的—著意于寫作:詩、散文、游記。潛能影響筆墨運活與運用。
【地域取象】---學術的—兼融南北宗,以其消化南北派。
【畫家畫】---能力的—站在大家的,大師的視角。
【文人畫】---學養的—以其繁而不膩,大膽落墨,簡約,但是不失含量。
【時代】---時尚的—和理與合理用色。

《山高水長圖》
八、泰山山水畫創作的寫意說
泰山山水畫要體現純美韻味,首先要認識到寫象與意象。
藝術最早是寫象(肖形、描摹自然),而后則是意象(在自然與創作之間),是藝術的高層點,期后有人追求完全以個體的創意為畫,卻忽視了面對自然之寫。陷入只照搬自然的“寫”而不思“意”,無創作藝術意味可談,而陷入脫離自然的只為創其自思私意而畫,也背離了中國山水畫創作意境的率真性之路。因此,“寫”“意”兩個字在中國山水畫的藝術創中是不可分開的,這一點猶為重要。泰山之美是厚重而豐富的,以此題材進行中國畫藝術創作,先前的工作不是只寫生實際風貌,而是在寫生中悟道泰山與眾不同的境界與個性。泰山畫的創作是需要用真誠的心去感悟的。
“善寫意者專言其神,工寫生者只重其形。要寫生而后寫意,寫意而后復寫生,自能神形俱見,非偶然可得也。”齊白石如是說。
正如人們所認識的那樣,中國山水畫是體現人文精神的。
“莫羨牡丹稱富貴,卻輸梨橘有余甘。”齊白石大師說。世上千山萬水,泰山只是其中之一,但它以它的姿態站立在畫家筆下曾經的一張白紙上,之后可以讓人感受到它的無限神采。營造這樣的藝術,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個人簡介
張偉明, 1958山東泰安市生人 筆名:乙泉,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泰山畫院【政府畫院】、泰安市美術館副院長、副館長?!?5歲任副研究館員,40歲任研究館員】.擅長畫中國山水畫【泰山畫】
1989年《山非極高水非深》(中國畫)中國首屆北京、臺灣、香港《中國當代水墨“百人”獎》佳 作 獎
1990年《山外山》(中國畫)等4幅被中國文化部選送美國舊金山、泰國曼谷等地巡回展覽,
1999年《泰山》(中國畫)獲臺灣省藝壇大師獎并榮獲藝壇典范稱號
2005年《泰山》(中國畫)中韓國際交流展 國際文化獎(頂級獎,中、韓各一名)
2007年 由天津楊柳青出版4開本《當代中國畫名家精品叢書》張偉明山水畫作品精選
2008年《圣火神七泰山》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部門舉辦的 “神舟七號飛船搭載,同年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改革開放30年30家》畫集。
2009年 入選中國文聯出版社《建國60年60強》畫集,同年入編外交部世界知識出版社《中國國禮大師大典》畫集。建國60年周年,為胡錦濤主席敬繪《和諧中國穩如泰山》中國畫。
2010年 應邀為中央軍委主會議大廳完成《旭日東升》巨幅中國畫泰山,并為習近平主席敬繪《泰山日出圖》。
2012-2013年參加中國文化部“首屆全國畫院山水畫高研班”(地點:國家畫院)
附注:2010年度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立項批準《泰山畫家張偉明及其泰山畫作品研究》立項號:2010W023
張偉明官方網站 http://artist.zhuokearts.com/artist.aspx?id=95724
http://www.mt-art.co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