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塔前二鹿聽經石雕
赤金舍利長壽佛(清)
舉世聞名的北京妙應寺原名“大圣壽萬安寺”,是建于元代的一座著名的皇家寺院,也叫白塔寺。寺內的白塔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白塔已成為元大都城唯一完整的遺存和標志。國務院在1961年將它列為我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朝至元八年(1271),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勘查選址后敕令建造白塔寺,落成于至元十六年(1279),歷經8年。白塔建成后,元世祖忽必烈令以白塔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界寺址。到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寺院落成后,形成以塔為中心占地十六萬平方米、規模宏大的皇家佛事中心。大圣壽萬安寺是先建白塔,后建寺,前后共歷經17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白塔在當時的元大都城中是最高的建筑,是元朝皇帝政權和神權的象征。忽必烈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后,由于政治上的需要,既采納吸收儒家思想,又團結籠絡邊遠少數民族,所以元朝皇室的統治國策是“以儒治國,以佛治心”,曾把藏傳佛教的“薩迦派”定為國教,并將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領袖八思巴封為帝師和國師,令八思巴創立蒙古新文字“八思巴文”并授其予玉印。寺中白塔就是八思巴推薦的尼泊爾著名工藝家阿尼哥設計建造的,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傳佛教窣堵坡式佛塔,也是元大都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建筑標志。所以白塔也是中尼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
白塔寺是元朝皇家寺院,建筑格局以白塔為中心,規模宏大,殿堂眾多,一如“內廷之制”,作為元朝皇帝在此祭祀祈福活動的中心,當時的寺院就坐落在元大都的五十坊之中的“福田坊”的位置。《元史》中記載有:“金城、玉塔,坐鎮大都,有奇光燭天,使京城為之生輝。”它既是皇室在京城進行佛事活動的中心,同時又是最早譯印蒙文、維吾爾文佛經的場所。元朝還規定年年舉行的重要朝儀前三日,在萬安寺進行預演。萬安寺香火鼎盛近百年,最多時曾達七萬僧眾,在元大都的宗教、政治、文化史上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知是天意還是巧合,元朝末年1368年,一場天降雷火燒毀了大圣壽萬安寺,隨著元朝一起消亡,所幸白塔尚存。在《元史》的“順帝紀”中就明確地記錄著:甲寅雷雨中有火自天墜,焚大圣壽萬安寺。
明天順元年(1457),宛平縣郭福請命朝廷,后明英宗敕令重建寺院,改稱“妙應寺”。重建后的妙應寺只有1.3萬平方米,約合元代時的十分之一。而民間百姓習慣地稱為“白塔寺”。
進入清代,作為北京最古老的藏傳佛教寺院,白塔寺也自然受到信奉藏傳佛教統治者的器重,白塔寺因此進入再度的輝煌時期。其中,清乾隆十八年(1753),乾隆皇帝大修白塔,在塔剎敬裝一大批佛教鎮寺之寶,包括鑲嵌有44顆紅寶石的赤金舍利長壽佛、7000余卷的《大藏經》、綴有上千顆珍珠、珊瑚、寶石的五佛冠、袈裟等。33顆佛陀舍利,色白晶瑩,是難得一見的無價之寶。這些珍寶是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塔剎傾斜,文物工作者在修復之中意外發現的。
民國初年,喇嘛迫于生計,開白塔寺廟會之先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白塔寺形成老北京市井文化的一個重要場所。
白塔寺重建于明中期英宗朱祁鎮天順元年(1457),而天王殿、意珠心境殿、七佛寶殿及塔院內的三世佛通殿為清代保留至今的建筑。山門、鐘鼓樓是1997年北京市政府“打開山門、亮出白塔”后重建的。白塔寺的建筑特色是:遼元舊址,明代格局,清代建筑。
白塔寺內有一對高高聳立的旗桿,又稱為寶幢,高12米,它是藏傳佛教所供奉的標志性法物,是薩迦派的象征。代表風誦經,為人增加福報。按藏傳佛教儀軌分別各用了五張產自青藏高原的牦牛皮包制而成,并經過特殊的防腐處理,在東側寶頂內裝有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和佛教諸寶;西側寶頂內裝有釋迦佛和文殊菩薩像及佛教諸寶;由寶頂至底端的垂掛的彩旗上印有佛教經咒,旗桿的頂端有三色的經幢所罩,下面用牦牛尾裝飾。座下埋有寶瓶。
藏傳佛教有這樣一段有趣的故事:13世紀初,印度異教徒來到中原以辯經的方式,侵占寺院,因他辯才異常高超,無人能辯倒他,他氣焰十分囂張,凡被他辯論失敗者,不僅被他搶走寺院,還會被迫皈依他。所有高僧都山門緊閉,高掛免戰牌。這時,薩迦派第四祖師薩迦貢嘎堅贊,帶領弟子前往與他論戰。雙方商定,7天為限,辯敗方要皈依得勝方,印度國王為裁判。開始幾天,薩迦貢嘎堅贊明顯處于劣勢,有的弟子也站到了異教徒一方。后在文殊菩薩的加持下,貢嘎堅贊最終取得勝利。但是,異教徒說:“我并沒有輸你,而是輸給了你右肩上那尊紅佛。”此時,他飛向天空,薩迦貢嘎堅贊將異教徒留在地上的影子用金剛橛釘住,并大聲說:“上面是風輪,會要你性命。”異教徒不聽,繼續向上飛,結果,風輪掃碎了他的頭發,異教徒想道:“這個僧人不僅學問高深,而且還深具慈悲心。”于是,他降落下來,按規定皈依薩迦貢嘎堅贊,跟著返回藏區。走到邊境,蓮花生大師說:“外道進入雪域,將招致不祥。”于是,命吉祥天母以雷電將異教徒擊斃。”從此以后,寺院里出現包裹牦牛皮的旗桿,上端的牦牛尾象征外道的頭和辮子,牦牛皮象征外道的皮,即佛教戰勝外道。薩迦貢嘎堅贊由此聲名大振,人們都稱他為薩迦班智達,即大學者。寶幢在藏傳佛教中寓意為勝利,是事業成功的標志,它的作用是可以為我們祈福和消除各種災難。
兩尊造型獨特的石獅,是典型的元代文物,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這種造型的石獅是早期隨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時的造型,特點是:臥式、批鬃,雌雄二首相望,從頭部到尾部脊椎彎曲成S型,面部兇猛,是典型的早期藏傳佛教的風格。并且是雄獅在西,雌獅在東,實屬罕見(藏傳佛教以西為尊)。

妙應寺和白塔
意珠心境殿,原是大雄寶殿,因乾隆皇帝題匾“意珠心境”,大殿因此得名。此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五脊四坡廡殿頂(又稱四阿頂)為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級,為寺中主殿,殿中曾供奉三世佛,分別為中尊釋迦牟尼佛,左側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右側為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殿內佛像于文革初期被毀。現殿內辟為“藏傳萬佛造像藝術展”,展出元、明、清三代銅質鎏金佛像近萬尊,其造像藝術形式分別有尼泊爾、印度、蒙古、西藏、中原等地不同的藝術風格。
七佛寶殿,寺中現存最大主殿。殿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廡殿頂,殿前原有乾隆十八年(1753)大修白塔后的碑刻,碑已被毀只存碑座。殿頂飾三座精美藻井,在這里充分體現出龍鳳呈祥\祥瑞平安之意。另外整個天花板上飾有佛教咒語——六字大明神咒。同時也體現出建筑的等級,一般為帝王宮殿式皇家寺院才有。
七佛寶殿內原有七尊銅鎏金佛像,后被毀壞,現三尊楠木三世佛是從原護國寺移來,佛像高3.3米,是北京現存最早最大的元代佛像。
殿內的三世佛中為婆娑世界的現世佛釋迦牟尼佛,兩側站立著兩大弟子阿難和迦葉。阿難為釋迦胞弟以具有多聞第一而著稱;迦葉以頭陀第一,又以修行第一而著稱。
白塔寺白塔的形制源自古印度窣堵坡式佛塔。地面構造包括:塔基呈方形折角須彌座,代表著構成世界的元素之大地,塔身之上為覆缽體,好似僧人用的缽盂倒置,所以又稱為覆缽式塔,這部分代表水,覆缽上是十三天,又稱相輪,十三層相輪佛塔代表著最高等級,供奉釋迦佛舍利塔,這部分代表水,十三天之上是直徑為9.7米的華蓋,四周垂掛36片銅質華鬘,下邊各垂有風鈴,華鬘代表風,又象征佛張傘蓋,庇護我們眾生,華蓋之上是銅質鎏金寶頂,高約4.2米,重有4噸。乾隆十八年(1753)大修白塔時,曾秘藏寶頂內珍寶。白塔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大的藏式佛塔,也是進入中原地區的第一座藏式佛塔,十分壯觀,精美絕倫。塔高50.9米、面積為810平方米。
為什么元世祖忽必烈在此處建塔呢?因為元朝建國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帝國,把西藏這一元朝版圖之內的喇嘛教定位國教,這座“坐鎮都邑”的白塔就是此國策的生動展現,其密切西藏關系、永保大業隆昌的目的不言而喻。另據史書記載,白塔寺附近居民常在夜間見到一個藍色火球,開始驚慌失措,以為發生火災,漸漸習以為常。忽必烈得知后親自察看,他認為地下有寶,便命人挖掘,果然挖出一個有二龍跪而守護的石函銅瓶,里面有二十顆舍利子,瓶下還有一枚“至元通寶”的銅錢,這種錢在當時尚未通行,所以忽必烈認為這里與他有極深的因緣,便命人在此處造塔來作為其政權和神權的象征。
可順時針轉塔,這種活動在民國以前十分隆重,屆時法號、云鑼等齊聲震天,由紫衣喇嘛帶領無數僧眾,每人各請一條哈達,口誦經咒,順時針繞塔而行。繞塔完畢,將哈達獻于塔前或帶回家中以及饋贈親友,自然得到保佑和加被。按佛教《無量壽經》記載:“繞塔三匝,集功德,消災病。”
白塔是元大都城外來文化的經典之作,它因時空的不同而神采各異,或雄偉莊嚴、或妙曼多姿,若是朝暉夕映,人面皆紅,或星斗滿天,風鐸成韻,白塔就顯得格外壯麗動人,凸顯出它的莊嚴與神秘。“蔚藍一角,不異長空”,白塔寺這一文化古跡,不僅是我國各民族團結的象征,也是中尼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展示出古都北京絢麗多彩的歷史,激發我們對祖國、對悠久燦爛的民族文化的熱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