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書畫

黃賓虹書畫
這是一篇由《黃山日報》的頭版新聞引出的關于中國辦報時間最長的著名報紙與近代徽州最為著名的畫家之間的故事,他們就是——
香港《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醉在黃賓虹故鄉
這是一篇由記者孫馮燕采寫并刊發于《黃山日報》頭版上的《美麗中國,黃山是個縮影——訪香港〈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的新聞專訪,繪聲繪色地為姜在忠先生的黃山之行留此存照:
“‘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風光果真名不虛傳。”(2013年)4月1日,香港《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在接受專訪時,對黃山的雄奇壯美贊不絕口。
“這次采訪時間緊,但又想多領略一些黃山美景,所以我一路跑著就想多看點。扎根石縫中的黃山松讓我們驚嘆,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學習這種頑強的精神,即使條件再艱苦,也要堅持做下去,還要做好。我們看到的黃山是美麗的、安全的、干凈的,感謝黃山人民為保護人類自然文化遺產所作出的努力!”姜在忠先生自豪地說,“我登上了黃山的最高峰,1864米!”
“美麗中國,黃山是個縮影。”站在歙縣古城墻上,古城的滄桑厚重與新城區的現代便捷遙相呼應,姜在忠先生不禁感慨,徽文化是鮮活的、完整的,這種保護經驗值得學習推廣。
“鐘靈毓秀,人杰地靈。”姜在忠先生這樣描述黃山。
黃賓虹藝術館內,對書法頗有研究的他對每一幅作品都細細品讀,并向同行人介紹新安畫派的淵源和藝術成就。
姜在忠先生真誠地說:“黃山的山清水秀孕育了眾多優秀的人才,《大公報》與新安畫派頗有淵源,1961年香港《大公報》出版的《黃賓虹先生畫集》至今仍是權威。”
香港《大公報》與新安黃賓虹頗有淵源
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之際,一批遺民畫家以黃山及徽州山水為創作題材而形成的一個繪畫流派,因其所在地為新安江畔的古新安郡,張庚在《浦山論畫》中稱其為“新安派”。新安畫派的代表人物有:先驅程嘉燧、李永昌、李流芳,畫派領袖僧漸江;鼎盛期主要成員方式玉、王瘭素、吳山濤、程邃、汪家珍、戴本孝、吳龍、程正揆、鄭旼、汪之瑞、孫逸、查士標、汪洪度、雪莊;近代后繼者黃賓虹、張氏三雄(張翰飛、張君逸、張仲平)等人。而徽州人黃賓虹,則是一位“將新安畫派的道脈,薪傳到一個嶄新的階段,開中國山水畫一代畫風”的、與齊白石同負“南黃北齊”盛名的一代宗師。
黃賓虹(1865~1955年),原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其黑、密、厚、重的畫風,蘊含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與自然內美。黃賓虹精研傳統又關注寫生,兩者齊頭并進,早年受“新安畫派”影響,以干筆淡墨、疏淡清逸為特色,為“白賓虹”;80歲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為特色,為“黑賓虹”。其畫蒼渾華滋,意境深邃。除繪畫之外,并從事繪畫史論、篆刻的研究和教學。曾任杭州國立藝專教授等職。著有《黃山畫家源流考》《虹廬畫談》《畫法要旨》等。
黃賓虹為什么如此欣賞新安畫派呢?除了筆墨技巧、思想情操、美學觀點比較符合其個性之外,更看重的是新安畫派書畫的民族特性。新安畫派繪畫講究的是筆線功夫,如黃賓虹所珍藏的元朱璟、明鄭重、程正揆等山水畫,都以清勁堅挺的筆墨線條而稱絕。黃氏十分看重這些畫面的用筆與用墨,特別是元畫中的水墨淋漓深沉的面貌,不斷地臨摹學習,并融入到自己的畫作之中,故形成中晚年黑密渾厚、力透紙背的風格。因此,這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映出新安畫派作品是黃賓虹精神和筆墨的源泉。
《大公報》與新安畫派、與黃賓虹之間的淵源,最為有力的見證就是關于黃賓虹研究的兩部主要的著作竟然都是出自《大公報》之手,它們是1961年出版于香港上海書局、由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陳凡編撰的《黃賓虹畫語錄》和1961年5月出版于香港、由香港《大公報》編著的《黃賓虹先生畫集》。在黃賓虹研究界,這兩部著作堪稱權威。多少從事黃賓虹研究的專家學者,一直都對《大公報》的如此壯舉投以感激與贊譽。
最早的《黃賓虹畫語錄》出自《大公報》
陳凡編撰的《黃賓虹畫語錄》(約7萬余字)在王伯敏編《黃賓虹畫語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等諸多與其同書名的著作中,不但是出版時間最早的一部,而且是特色獨具、無以替代的。
陳凡(1915~1997年),字百庸,廣東三水人,曾用筆名周為等,香港《大公報》副總編輯。30年代曾任教師,1941年后曾任桂林《大公報》記者、采訪科副主任、柳州辦事處主任、廣州辦事處主任。1949年后歷任香港《大公報》編輯、副主任、副總編輯。主要著作有散文集《海沙》《無華草》、詩集《往日集》、新聞報告集《轉徙西南天地間》和武俠小說《風虎云龍傳》。
1945年10月,他受命到廣州設立《大公報》辦事處,寫下了第一篇聞名遐爾的通訊《凱旋牌坊上吊沙煲》,還留下了“拍錯手掌,迎錯老蔣,燒錯炮仗”等大膽警句。此文一出即被遠在延安的《解放日報》轉載,國民黨的惱怒更在意料之中。
1947年5月31日,中山大學學生罷課游行,他一路步隨學生隊伍采訪,中途目擊血案,立即向報館拍發電報。后來不僅電報被扣,當夜他在睡夢中也被以檢查戶口的名義逮捕。緊接著,發生了重慶曾敏之等八記者被捕事件。6月5日,王蕓生在上海《大公報》發表《逮捕記者與檢查新聞》的社評,提出嚴正抗議,稱“這固然是《大公報》的不幸,其實更是國家的不幸”。在胡政之、王蕓生等的努力下,陳凡終于獲釋。
陳凡是《大公報》的名記者,走南闖北,寫下了名篇巨章。34萬余字的《一個記者的經歷》只是其通訊的一部分。早年熱衷新詩,有《往日集》刊行,中年以后改寫舊詩兼于詞,豪情勃發,寫景抒懷,均臻絕境。錢鐘書罕見地為他的舊詩詞《壯歲集》作序,譽為“嬉笑怒罵,哀思激烈,一莊一諧,可歌可泣”。
1956年9月9日至1957年7月29日,陳凡的《風虎云龍傳》也在《新晚報》“天方夜譚”版連載,署名為“百劍堂主”。大概沒有引起什么反響,他從此不再寫這類文字了。
幾年后,金庸與《大公報》筆戰,勢成水火,左派的陳凡以“張恨奴”的筆名連寫《明報的妖言和妖術》等文,攻擊《明報》和金庸。“‘文革’期間,陳凡行為失常,身藏小刀,以毛澤東‘大刀衛士’自居,對于高舉儒家思想的《明報》,自是口誅筆伐。”
陳凡在80年代中期退休。逝世前,曾致函金庸,討金庸作品。金庸親筆簽署一套小說,專人送交。金庸認為:這大概是陳凡向他示好,希望和解。1997年9月30日,陳凡因心臟病猝發在香港去世。
關于陳凡編著《黃賓虹畫語錄》的逸事,當代著名畫家范曾先生曾在《黃賓虹論》一文中予以記述,他回憶道:“記得40多年前,黃賓虹的畫,被一般人視為古調自愛、今人不彈的骨董。而我則私心景慕。更由于恩師李可染的推重,頗想搜羅一些有關他的著述研究,然而市場上幾乎沒有。奇跡終于出現了,有一位傅雷先生的朋友、香港《大公報》的主筆陳凡先生從香港由二兄范臨給我寄來了一本他編撰的厚厚的《黃賓虹畫語錄》,那時我們還見不到一本如此豐贍而全面的讀本。后來,我終于有機會在國內見到了陳凡,他清癯而睿智,完全是一位藹然學者。我想象不到他年輕時竟是一位革命斗士,富文采,擅詞章,寫得一手好字。從他那兒,我不但進一步認識了黃賓虹,也知道了中國文壇上兩位仰之彌高的大師黃賓虹和傅雷的深摯友情。陳凡先生看過傅雷先生所藏的所有黃賓虹的杰構,而傅雷似乎吝于對當代其他畫家的褒辭。”
《黃賓虹先生畫集》精選港、澳收藏家藏品
1961年5月出版于香港中央印務館的由香港《大公報》編著的《黃賓虹先生畫集》,收錄黃賓虹各時期山水、花卉、書法作品共140幅,由章士釗先生題寫書名,經銷覆蓋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可惜發行量甚少,故內地較為難尋。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舉辦黃賓虹書畫展數次,而出版畫冊者則寥寥,因此更顯得此書珍貴。
香港《大公報》版《黃賓虹先生畫集》精選香港、澳門等收藏家藏品,因此畫集中的諸多黃賓虹畫作珍品都是其他選本所或缺的,這是其最大的特色與亮點。黃賓虹60歲后盛年力作占大多數,多幅寄贈香港、澳門好友及門生,數幅于1959年參展“黃賓虹書畫欣賞會”及1980年6月在香港舉辦的“黃賓虹作品展”,并著錄于展覽畫冊,為不可多得的研究、收藏黃賓虹畫作的重要出版物。此畫集中作品近今頗有流通于拍賣會中者。
黃賓虹曾被《大公報》譽作“畫香港之第一人”
在《黃賓虹年譜》中,有這么一段記錄:
1928年戊辰(65歲)夏,去廣西桂林講學,遍覽粵西名勝,以圖畫將桂林山水介紹于世人。歸經廣州、香港,游覽寫生,被譽為“畫香港之第一人”。在廣州發表演講,論述世界美術流別及“五筆七墨”。撰《賓虹論畫》稿,是文將虛與實突破構圖學樊籬,融入神與形范疇……
關于此次黃賓虹的畫香港之行,除了上述《黃賓虹年譜》中的記述之外,更可“以報為證”與“以畫為證”。“以報為證”主要就是香港《大公報》自始至終地關注著黃賓虹此次的畫香港之行,并將他譽作“畫香港之第一人”;“以畫為證”主要就是黃賓虹此次的畫香港之行中所留下的一批“畫于香港、寫畫香港”的畫作,其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就是《香港寫景圖》與《香港風景》了。
黃賓虹的《香港寫景圖》,是黃賓虹畫香港之旅中的一幅“香港登高峰望遠海”的寫景圖。紙本立軸,尺幅95×49厘米,鈐印:黃賓虹,予向。畫面左上側有七言律詩等款識,文曰:“礙石舟回曲港初,巒光波影路盤行。青藍海淀琉璃界,丹堊云房縹緲居。夷夏銷金開島市,仙臺搖佩接蓬壺。快登絕頂凝途睇,身入滄流萬里圖。香港登高峰望遠海,黃賓虹畫。”在上海博古齋2012年秋季“中國書畫及油畫專場”拍賣會上,黃賓虹的《香港寫景圖》的參考價為60萬~120萬元。
黃賓虹的《香港風景》,是黃賓虹畫香港之旅中的又一幅“描摹香港深水灣、淺水灣二灣風光”的風景圖。水墨紙本,尺幅58×33厘米,款識:“香港深水淺水二灣,曉氣空蒙中更為華滋可喜。辛卯賓虹,年八十又八。”鈐印:黃賓虹(白)。筆歌墨舞中,山光水色里,不難感受到88歲高齡的“畫香港之第一人”黃賓虹先生心中的喜悅與酣暢之情。
《大公報》的歷任老總均為黃賓虹的“粉絲”
《大公報》的多任老總中不乏書技畫藝的行家里手,對于新安畫派以及黃賓虹的喜愛均無以復加。諸如:
《大公報》總編李俠文是“黃賓虹畫作收藏得最多的華人”。1979年,祖籍金華、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學者何炳棣途經香港時,李俠文知道他也是黃賓虹的至愛者,便對他說:“炳棣,我手頭的黃賓虹畫你可以挑一幅。”但何炳棣當時還不好意思,一幅也沒有要。這件事兒,后來一直被何炳棣稱作悔之又悔的憾事。
香港《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此次前來黃賓虹故里采訪的姜在忠先生,本身就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資深會員,而且據《大公書畫》的消息,他還在2012年7月9日在杭州召開的中國書法媒體聯誼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中國書法媒體聯誼會的副會長。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