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大綠蟲》, 2009, 360 x 438 cm 彩墨 宣紙

作品展示
北京墨齋是全球唯一一家致力于當代中國水墨藝術的畫廊,其榮幸地入選2014年紐約軍械庫展覽會焦點單元,該單元首次以中國為主題。
作為中國藝術目前最強勁的趨勢,當代水墨藝術被列入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當前主要的展覽門類:水墨藝術在當代中國,且大英博物館(2012)、薩奇畫廊(2012)、波斯頓美術博物館(2010)的近期展覽同樣以水墨為主題。許多重要藝術家、收藏家和畫廊皆相信,這一領域有潛力將中國深厚的哲學和文化歷史引入全球藝術與文化的當代語境。
墨齋的創始藝術總監林似竹博士是當代中國藝術最重要且備受尊敬的學者之一,她的研究方向為當代水墨藝術。林博士所具有的傳統中國藝術背景,并結合近三十年學習、策劃并教授當代中國藝術的經驗,成就了她獨樹一幟的地位來鑒別與闡釋該領域中最重要的作品。墨齋的使命在于通過精心策劃的展覽項目向公眾展示最優秀的當代水墨,配以深度的藝術評析和學者見諦,并出版英漢雙文的畫語錄。墨齋的項目包括著名藝術家王冬齡(生于1945年)、楊詰蒼(生于1956年)和李華生(生于1944年),還包括在大都會當前展覽中與三位前輩共同參展,更追求實驗實踐的年輕藝術家鄭重賓(生于1961年)、黃致陽(生于1965年)和黃冰逸(生于1975年)。
在軍械庫展覽會中,墨齋將以陳海燕的木版畫和大型水墨畫為特色,該作品來源于藝術家個人平生的夢境日記。陳海燕的作品徘徊于夢境和現實之間,藝術評論家阿穆杰德馬吉德寫道“卡夫卡的作品采用了異想天開的方式來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恐懼,而陳海燕用這種方式來詮釋生活中的美好。”她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館和上海美術館收藏。
陳海燕的藝術將在軍械庫展覽會上呈現。其他藝術家的作品可通過預約參觀。
藝術家陳海燕,1955年出生,生活工作于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陳海燕在過去三十年間,通過木版畫和水墨畫這兩種傳統媒介記錄并傳播了她的真實夢境。她用自身的藝術實踐將個人轉瞬即逝的鵬游蝶夢與當今中國日新月異的社會現實編織交錯。陳海燕的創作主題--源于無意識的夢中畫面完美地結合了中國傳統的精英美學和粗獷的地方特色--流淌出一股無與倫比的情感傾訴。陳海燕的作品徘徊于夢境和現實之間,評論家阿穆杰德馬吉德寫道:“卡夫卡的作品采用了異想天開的方式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恐懼,而陳海燕則用這種方式詮釋生活中的美好。”
成長在中國東北工業區,陳海燕求學于杭州浙江美術學院(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主修木刻版畫。1984年畢業后,隨即便開始參加國外展覽,包括中國當代藝術在北美的首次展覽南加州亞太博物館“開放的中國”(1987)及英國馬爾伯畫廊“現代中國繪畫展”(1987)。她還是北京中國美術館“中國現代藝術展”(1989)的重要參展藝術家。作為公認的中國前衛派成員,陳海燕曾參與亞太博物館(1991)、悉尼新南威爾士美術館(1992)、西方首次將前衛運動載入史冊的柏林世界文化中心(1993)的國際聯展。她還參與了馬樂伯畫廊著名的“后八九中國新藝術”展(1994)、慕尼黑海斯特波空間(1996)、俄勒崗州波特蘭里德藝術博物館(1996)、倫敦大英博物館(1996)、加拿大溫哥華市美術學院(1998)舉辦的展覽。在過去十年里,憑借著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的兩屆展覽(2003,2011)、上海美術館“上海雙年展:影響生存”(2004)、重慶美術館和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2007)展覽、北京中國美術館“生態與家園:第四屆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2010)、杭州浙江美術館(2011)及深圳嶺南美術館(2011年)的各項展出,陳海燕已在國內引起了更深層的關注。
除了作為木版畫家的卓越成就,陳海燕還被公認為中國當代最重要的女性藝術家之一。從90年代中期開始,陳海燕便在直接關注女性藝術家身份的展覽中突顯,包括俄勒岡州波特蘭里德學院“中國婦女藝術家版畫聯展”(1996)、德國愛夏赫市(1997)、伊朗德黑蘭市(1997)的展覽、波恩女性博物館“半邊天:中國女性藝術家作品展”(1998)以及近期在威尼斯馬爾切羅畫廊舉辦的展覽“女性視覺:六位中國藝術家”(2007)。
在2013年9月墨齋畫廊的開幕展中,陳海燕呈現了她80年代迄今最重要的木版畫系列,最近的大型版畫,以及傳統水墨和丙烯為媒介的巨幅毛筆畫作。陳海燕談到:“我的作品需要用毛筆在木板而非宣紙上構圖,首先在木板上揮灑寫意,然后雕刻時更加認真地具化心中的畫面而道成實形。”
陳海燕現任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版畫系資深教授,并拍攝有專題紀錄片《墨詠》。林似竹博士擔任編輯的學術專著《刻心》將以其作品為主題并由美國藝術出版社D.A.P。發行。陳海燕的作品被倫敦大英博物館、悉尼博物館、波特蘭藝術博物館、南加州亞太博物館、悉尼白兔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天津美術館、深圳嶺南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和北京中國美術館收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