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本文介紹的這塊瓷片(如圖)上,就有一幅佛教禪宗題材的瓷畫。從這幅瓷畫線條運用的老到、青花的著色方式和發(fā)色特征、“富貴佳器”底款等來看,它應(yīng)該是萬歷前期的一幅民窯精品瓷畫。

明代嘉靖皇帝獨尊道教,打壓佛教,故嘉靖朝的瓷器上大量流行道教題材的瓷畫。隆慶、萬歷開始,皇帝轉(zhuǎn)而推崇佛教,瓷器上自然又時興起佛教題材的瓷畫。隆、萬時期,禪宗尤其受到社會各階層的追捧,是當(dāng)時影響最大的佛教流派。此時瓷畫中,是否留下過佛教甚至關(guān)于禪宗的作品呢?
本文介紹的這塊瓷片(如圖)上,就有一幅佛教禪宗題材的瓷畫。從這幅瓷畫線條運用的老到、青花的著色方式和發(fā)色特征、“富貴佳器”底款等來看,它應(yīng)該是萬歷前期的一幅民窯精品瓷畫。畫面中,一位青年僧人坐在一把掃帚前,雙手拱抱在胸前,眼盯著前方不遠(yuǎn)的地面,若陷入沉思狀。他在思考什么呢?我的理解:他在悟“禪”,他就是禪宗的六祖惠能!
一天,東山寺的禪宗五祖弘忍宣布:徒弟們各自作偈說禪,誰說得好就將衣缽傳予此人。東山寺有一位弘忍名下公認(rèn)的高徒神秀,在墻上寫下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寺院內(nèi)眾弟子見了都叫好,唯有惠能聽說后不以為然。他也作了一偈,請別人幫他題寫在神秀的偈旁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偈對禪的理解顯然是絕然不同的,弘忍認(rèn)為惠能的理解正確,把衣缽傳給了惠能。從此,惠能以禪宗六祖的身份,將他理解的禪宗在中國發(fā)揚光大。惠能的禪宗思想后來被弟子記錄成一本書,就是著名的《壇經(jīng)》。這是中國人寫的唯一稱得上“佛經(jīng)”的書。
那么,惠能理解的“禪”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呢?惠能在《壇經(jīng)》中有這樣的解釋:“外離相即禪,內(nèi)不亂即定。”“相”在佛教中是指我們常人所見的萬事萬物,佛教認(rèn)為“相”是虛幻的,非真實的。“外離相”的意思是修行者要懂得離開對“相”的執(zhí)著,因為那是虛幻的東西。懂得“外離相”,就達(dá)到了“禪”的境界了。
惠能的“外離相即禪”,與他在東山寺寫的偈“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觀點一致。萬歷瓷畫工匠就是抓住禪宗這個核心觀點來創(chuàng)作《六祖悟禪圖》的。
我們看看《六祖悟禪圖》創(chuàng)作的精妙之處:畫中的僧人年紀(jì)輕輕,與惠能在東山寺寫偈時的年齡相仿。僧人身后一把掃帚有兩重含義:一是表示這位僧人的身份,他是個成天忙于掃地等工作的雜役僧,也就是惠能;二是讓人聯(lián)想到神秀的偈句“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反對這樣的修行方法,故把掃帚棄之身后,象征他是認(rèn)為沒有必要“勤拂拭”的惠能。再一點,畫中僧人悟禪時的姿勢是隨地而坐,一膝曲起,頭擱手臂,全身放松,體現(xiàn)的正是惠能主張的“頓悟”法門。惠能認(rèn)為,僧人的覺悟,未必需要一本正經(jīng)地跏趺端坐;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可以悟禪,“一剎那間妄念俱滅”,“頓見真如本性”。所以,掃地累了,坐下休息時就可以悟禪!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