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
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持續進行中,文化藝術界的政協委員們的提案與觀點陸續呈現,雅昌藝術網繼續以“藝術”問政兩會。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談到了他今年司考已久的提案:如何將“活化傳統、弘揚美德”在社會中落實。許江這位具有詩人遐思的人大代表還兼具了教育家、藝術家的多重身份,所以他在提案中關注文化、關注教育、關注傳統,他思維犀利,直指當下文化問題的關鍵:“在文化藝術的教育方面,前幾年在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基礎上提到如何繼承傳統、弘揚美德。前幾天中央提倡弘揚傳統美德、加強核心價值建設,這是一個靈魂、聚心、固本、強基的內容。”由此,許江提出了閱讀經典、更新禮儀、培養技藝、復興節慶、謀劃家居、重建鄉土六個方面來活化傳統、弘揚美德,并使之變成一系列可行的社會活動。
他強調,以前在講核心價值建設的時候很多都是口號,或者是思想精神上的引導,這是不夠的,將口頭上的口號落實才是當務之急。在口號落實方面,讓許江比較欣慰的是2013年他所提出的“建立國家藝術基金會”提案的落實和推進。
口號的落實
去年兩會上,他的那一句“希望支持能夠引領我們仰望星空的藝術品”曾經在2013年的兩會上引發媒體關注,他建議應盡快建立國家文化基金體系,以文化的內涵抓軟實力,建立文化扶持制度體系,希望基金由第三方學術團體和專家委員會來運作,同時持續放寬民營主體的準入條件。
讓人沒想到的是,許江在提案中所談到的“國家藝術基金會”這個聽起來龐大而又復雜的機構,在去年12月30日就正式成立了。一年前的兩會,許江呼吁的是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盡快建立,一年后的今天,面對同樣的話題,許江對雅昌藝術網說的則是:“希望國家藝術基金會能夠迅速在中國的藝術創作中發揮作用。”
“打一個比方,我現在是中國油畫學會的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是由我們老師一代的靳尚誼先生、詹建俊先生、全山石先生他們建立起來的一個全國性的專業團體,十幾年來他們化緣了五六千萬塊錢,做了大量展覽和工作,為中國油畫發展作出了特別大的貢獻。”許江說,這個從1995年建立起來發展至今的全國性民間自主學術團體,擁有理事一百多人,四十余家油畫學術機構作為團體會員單位,與全國的幾千名油畫家有緊密的聯系,但是到今天,仍然沒有接收過國家一分錢,靠的是社會的支持。
同時,許江也坦言,偌大的一個團體要搞學術活動,僅僅靠社會支持是有困難的,“所以我們很期望基金會能夠迅速地開展工作,尤其我們今年油畫學會要搞第二屆中國油畫雙年展,希望給予支持。我們現在嗷嗷待哺啊!”
在藝術界,與油畫學會類似的很多專業性學會、組織和個人都應該得到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基金要打破體制、系統和行業局限,保持開放性和廣泛性,國有、民營、單位、個人均可申報。”在國家藝術基金會成立之時,擔任基金會理事會理事長的文化部部長蔡武就將國家藝術基金會定性為公益性基金,改變了以往財政投入直接“養人”的模式,“有利于實現管辦分離,突破條塊分割、部門管理等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推動政府職能轉變。”
而國家藝術基金會這樣一個基金體系該如何科學建立?又該如何盡快發揮作用呢?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韓子勇告訴雅昌藝術網記者,基金會的管理委員會在基金會建立之初就立即組織赴各地調研、征求意見,以便能夠將未來基金會的工作科學、具體。在組委會赴浙江調研時,邀請了提出“建立國家藝術基金會”提案的許江參與討論,許江認為國家應該建立多元基金的體系,他還對國家藝術基金會的支持對象、申報渠道和評審方法都提出了一系列想法。
錢怎么來?怎么花?
據介紹,國家藝術基金會的主要來源是中央財政撥款,此外也可接受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捐贈,目前中央財政已撥付資金,預計每年遞增。早在2012年6月份,《人民日報》的報道稱,“十二五”期間從中央彩票公益金中安排20億元用于國家藝術基金項目。
在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作為美國聯邦政府的獨立機構,就擔負了全國藝術教育領路人的角色,財政對國家藝術基金的撥款成為常規性年度撥款,基金會為符合標準的藝術教育項目提供直接撥款,以2008財年為例,共計向216個項目撥付資金670萬美元。
文化部財務司司長趙雯談到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資金來源時曾經說過:“在資金來源上,國家藝術基金既發揮國家財政資金的主導作用,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的積極性,也接受社會捐贈,為社會資金資助文化發展提供新的開放平臺。”
趙雯的觀點也印證了許江所提出的“多元基金體系”,因為即使幾十億的財政資金來源,但對于擁有三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來說,僅靠這些資金是不夠的。許江認為國家藝術基金會的建立除了直接的財政資金支持之外,還會有一種引領和導向,“這種引領和導向是我們文化形態的國家導向,要把這個體系建起來,應該是有一個多元主體,不僅是國家,各個地方政府、企業、個人,他都應該來進行基金的建設,所以基金應該是多元主體。”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當國家藝術基金會建立起來之后,如何保持它體系的良性運營才是最重要的,國家文化基金會體系其實已經在國內提過很多年,但是整體制度設計是非常重要的。許江說:“政策支持和立法保障,在多元基金會體系中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對未來個人投資、企業投資一定要給他們積極性,例如在稅收上給予杠桿支持和保障。”
獲取資金不容易,如何花出去則需要更科學的設計。包括美術、音樂、舞蹈、戲劇等這樣多門類的藝術,國家藝術基金會所涉及到的申報主體也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如何管理?如何評價?如何選擇?這都是復雜的問題。韓子勇說:“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成果形態將是豐富多彩的。國家藝術基金重點圍繞創作生產、宣傳推廣、征集收藏和人才培養四大方向進行資助。重點是藝術本體的創作生產。”
龐大體系對“評審”機制的挑戰
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組織結構為:理事會是基金的決策機構,負責基金的頂層決策;管理中心具體負責基金的組織實施,是一個執行部門;最核心權力,比如評審、監督、驗收結項的權力,交給專家委員會。但整個基金會的運作是否公平、公正,是否能夠將資金資助給富有才華、責任感和潛心創作的藝術工作者?申報受理和評審決策兩個環節是最受考驗的。
臺灣的文化藝術基金會運作模式也擁有比較科學的運作模式,已經成立近20年的基金會通過董事會負責督導基金會的資助方向與經費去向,監事會則負責財務稽核,確保所有基金都能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許江建議專家委員會應該來獨立運作,專家委員會應該是由專業,并具有獨立意志,不受其他人、不受社會影響支配的獨立思考的專家來組成,而這樣“獨立專家委員會”基金會運作模式也是有可以借鑒的西方模式。
2012年,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了2012年普利策建筑獎,他成為了中國第一位普利策獎獲得者。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是王澍的代表作品,但擔任美院院長的許江告訴雅昌藝術網記者:“普利策獎的評委什么時候來過我們學校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后來才知道是北京政府接待他們,他們自主在各個城市走訪、調查。普利策獎最初的設立就是一個家族基金,但不斷完善的評選制度已經使普利策獎成為全球性的獎項,其中,專業、獨立、具有高度責任感的評審委員會是其關鍵。所以許江提出:“基金會未來專家團隊的建立,對我們的學術界本身提出挑戰,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韓子勇先生以國家社科基金舉例:“國家社科基金的專家人數已經達到一萬多名,我們將來也會建立一個管用、夠用、實用的專家庫。在初評的時候可能會采取借鑒其他同類基金已經取得的經驗,采取地域回避和單位回避的原則,還要雙向匿名進行評審。”
評審機制的建立與信息發布機制、申報受理機制、簽約實施機制等各個內容都成為國家藝術基金會在未來運作之中的重要環節。韓子勇說,當基金會的前期工作充分完成時,國家藝術基金會的工作開展和細節內容都會及時向媒體公布。期待,未來的國家藝術基金會能夠支持那些能夠“引領我們仰望星空”的藝術家們。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