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記者 施曉平
古語云:人到中年萬事休。許多人一到中年,就信奉“樂天知命”,不再奮斗,到老年后就更不用說了。但88歲高齡的我市畫壇名宿張繼馨卻不贊同這一做法。在昨天(10月11日)舉辦的“繼往開來 馨香傳世——張繼馨書畫學術研討會”上,張老表示,他藝術上不會知足,今后還要進一步改進、提高自己的水平。
張繼馨是著名花鳥畫家張辛稼的弟子,吳門花鳥畫傳人之一,也是繼陳大羽之后江蘇寫意花鳥畫壇的“扛旗”人物。昨天的研討會上,書畫界人士對張老都佩服有加。在他們看來,無論要求畫什么內容,張老都能一揮而就;合作書畫時,先下筆的書畫家無論如何運筆,張老都能圓滿收場。省美協副主席徐惠泉就記得,前年張老曾創作一幅一百種草蟲的作品,換了別人,一定要先畫草圖,但張老只在紙上記了一百種草蟲的名字,就在半天時間里完成了創作,而且畫得栩栩如生。
除了創作書畫,張老還堅持理論研究,出版了《畫事一得》、《草蟲畫譜》等50余部專著,把書畫技法傳授給更多的后來人。
說起取得如此成就的秘訣,業界一致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張老認真、踏實的作風。直到今天,張老仍保持著比許多年輕人還旺盛的的激情,堅持每天花一半時間在書畫上,尤其是每天4點鐘就起床,練習3小時書法,無論嚴寒酷暑,無論是否過年過節。又善于從大自然和書籍中汲取營養。
張老又善于從大自然和古代經典中汲取營養。為了畫好知了、蟋蟀、瓢蟲,張老抓了蟬放在帳子里,抓了蟋蟀、瓢蟲裝在玻璃瓶里,細致入微地觀察它們的形狀、動作;還堅持對景寫生,江南水鄉、高山大川無不涉足。長期的積累,讓張老提高了駕馭能力,進入了自由王國,寫書作畫胸有成足、一氣呵成、信筆拈來,放得開收得攏。
此外,張老還善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像80歲以來的幾年里,他就探索著把山水和花鳥結合起來,使畫面既有大開大合的山水畫意境,又有花鳥畫的娟秀。他又把書法與繪畫結合起來,如《雪后園林玉作堆》、《乍出芭蕉一寸青》中的梅樹枝干、芭蕉枝葉,都用書法的粗線條勾勒,使得繪畫作品有了書法的味道。此外,他還把南方的秀雅和北方的粗獷畫風結合起來……
聽到如潮的好評,張老并沒有沾沾自喜。他說,生活上要知足,藝術上要知不足,他只是對書畫作了些探索,但還遠遠不夠,希望大家多多指正,有生之年他還要繼續研究、改進。 在明天(10月13日)上午蘇州古玩城的“張繼馨書畫拍賣專場”上,他還將親臨現場,了解拍賣情況,反思自己作品的得失,并與提出中肯意見的競買人合影。
文/施曉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