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春生)“生活要知足,藝術要知不足。”昨天的張繼馨畫展暨書畫學術研討會上,張老如此說。
蘇州文雅之地,歷來不乏雅擅丹青之士,張繼馨便是當今畫壇廣受尊重的花鳥畫大家。畫展昨天在蘇州古玩城亮相,張老80余件畫作所體現的活力與精氣神,以及年輕人般的創作熱情,令參觀展覽的行家連連稱贊。是哪些因素促成一個畫家成就斐然呢?也許你會想到天資、閱歷、機緣……研討會上,蘇州眾多書畫名家匯聚一堂,品議張繼馨藝術人生,對張老的勤奮和創新尤為推崇。
踐行著“藝術要知不足”,張老始終勤于畫道。他透露,每天清早習字是他幾十年雷打不動的一個習慣,如今88歲,依然凌晨4點起床,稍事整理便開始練字,無論寒暑每天堅持近三小時,其勤奮至此!
張老有一手絕技,能將形形色色的草蟲形態表達得淋漓盡致。著名畫家徐惠泉介紹,他親眼見識過張老這個本事,張老當時準備在一幅畫面上繪制百只草蟲,他是怎么畫出來的呢?只見他從口袋中掏出一張小紙條,這是預先做好的功課——旁人都以為是草蟲小樣,不料紙上只光禿禿寫著一百個草蟲的名稱。張老就這樣對著紙條,見一個名稱畫一個蟲子,順手拈來,而且安排得妥帖,一百只形態各異的蟲子悉數畫活,可見其對小昆蟲的熟悉程度。
絕活從何而來?張老說:沒有訣竅,就是不斷寫生,就是靠著勤奮多畫。年輕時他為畫好蟲子,將一些蟲子關進床上帳子里,細致觀察揣摩,掌握其形態和習性,落筆間方才有了那份底氣。
張老謙稱自己不算聰明人,想在畫壇有所成績只能靠勤奮刻苦。這條勤奮之路,張老一直走到現在,并且還在走下去。
畫花鳥的畫家很多,但能畫出個性者卻寥寥無幾。張繼馨的花鳥畫從傳統中來,根底扎實,用筆用墨游刃有余,但他又不拘古法,始終在不斷創新。張老的畫作有三個特性,首先是將山水與花鳥融合,憑借自身扎實的寫生功底及山水畫基礎,在花鳥畫中借鑒山水技法,并讓山水場景在花鳥畫中頻頻呈現,由此拓寬花鳥畫表現方式,自成一家;其二是南與北的融合,南方秀氣文雅的畫風揉入北方的雄渾大氣,畫出的花鳥畫就有不一樣的氣勢和格局;其三是書法和繪畫的結合,用書法的線條美來表現繪畫客體,作品更顯老道老辣,蒼勁有力。
張繼馨畫展今天繼續進行,明天這些展覽作品將通過江蘇景宏拍賣舉槌,地點也是蘇州古玩城。這也將成為張繼馨畫壇生涯首個專場拍賣會,張老十分重視,所有畫作均為自己挑選,屆時還將來到拍賣現場,與收藏者交流切磋。在當代吳門畫家中,這樣的個人拍賣形式尚屬新鮮事物,也將再次檢驗吳門畫作的市場反響。
據悉,江蘇景宏拍賣10月13日共有三場拍賣,上午9點30為張繼馨專場,下午1點30起推出中國名家書畫專場和任政父子書法專場。
文/蔡春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