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龍明

沈舜安
很多次,在今風堂和沈舜安兄的品茗、賞玩、暢談中,我都會真切感受到他發自內心地對于繪畫創作地執著和沖動,一種為表現當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發展進步,特別是上海城市發展日新月異變化的創作欲望和沖動。

高聳入云 136x68 cm
俗話說,三句不離本行。舜安兄的本行是他的繪畫創作。出身翰墨世家,轉益多師,潛心研究中國傳統繪畫技法、畫論、畫史和篆刻藝術的他,自創“疊彩”技法,獨樹一門,劍走偏鋒。用筆蒼茫厚重,格調古妍高雅,墨彩交融,氣度不凡。他秉承中西繪畫結合的理論與實踐,在山水、人物、花卉的創作表現中,樸實率真,元氣淋漓,既有美的張力,又有接地氣勢的豪邁和質樸。2009年起,他先后完成了《飛越》、《超越》、《跨越》、《都市上下》、《高聳入云》等一系列主題創作,繪畫面貌可謂煥然一新。

超越 180X124cm
但舜安兄并非輕視傳統,恰恰相反他很注重傳統。我們看他那些以傳統語言所創作的繪畫,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寫意還是工筆,都可以咂摸出他在師法學習傳統繪畫上所走的軌跡---------由清“四僧”入手,承接宋、元并上溯唐人繪畫,可謂用力既深,別有慧心,因而所作的畫也就非泛泛之輩所能望其項背了。從繪畫意義上說,舜安兄對整個中國畫的譜系已很熟識,心中很有底了,但他自己卻認為:“學以致用,這一時期,只是對傳統繪畫的研究和學習,領略古法生新奇對創作來說是一種鋪墊,而任何階段的研究和學習都是為著全新的創作。”

跨越--上海長江隧橋工程寫照 200X125cm 2013,8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畫壇“八五新潮”后,創新,這一響亮的口號一直牽動著畫家們的心------油畫家、國畫家以及其他畫種的畫家都有一樣的心結,都一樣面臨著挑戰:什么是創新?怎樣創新?而“中國畫已窮途末路”,“筆墨等于零”這些話語對中國畫畫家來說幾乎是耳熟能詳。姑且不論這些話語是否有道理,或者說是否需要提出質疑或商榷,但各種各樣創新的國畫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而理論文章的鼓動,媒體的渲染炒作,畫壇著實熱鬧起來,然創新的作品怎樣,是否一新就很好了呢?說不好,也不可能有定論,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勇于創新的精神,無論如何是不錯的。可觀眾關心的卻是作品的水準,作品的深度,是否耐看,而這卻正是要求創新的畫家們必須嚴肅對待的問題。

飛越 180X126cm
舜安兄近年來有不少很有新意的繪畫作品參加了國內的多次大展,并獲得了好評。對此,在談及自己的創作時,他說:“創新不等于跟風。因為這也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問題。要創作新的作品,首先要轉變創作觀念。改革開放以來創作的觀念也可以說是與時俱進,越來越趨于自主性、多樣性,而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轉變創作觀念,其實就是轉變對生活的理解。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畫家必須關注身邊發生的事物,重視自身成長與生活的環境,在生活中去體會、表現生活,這樣的作品才能更好體現畫家的真情實感,才會有生動的創新作品。其次,應認識到創新不可能一蹴而成,畫家不能有浮躁的心態,要能沉下心來,悉心研究、思考,將現實生活中的所見所感擷取最能扣人心扉的景物入于畫面,使作品的內涵得以升華;而在具體的創作時,技巧、技法也不能一成不變,必須適應創作的需求敢于出新,這樣才能使作品‘舊貌換新顏’”。
藝無止盡。作為畫家的沈舜安,只要與繪畫藝術相關的事物,總會牽動著他敏感的神經和活躍的思維。繪畫史上歷代歷朝杰出的畫家,都是他學習研究的對象,也是鞭策他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勤于創作的動力。“時代的發展,當然需要畫家以新的與時代相契合的獨特的表現方式來創作全新的中國畫,這不僅是我今后的創作理念,也是我今后繪畫創作和探索的使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