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 寶石藍釉天球瓶 H49
說明:天球瓶創燒于明代永樂時期,乃明初受西亞文化影響而燒造的瓷器。流行于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是宮廷最為名貴的陳設用瓷之一。天球瓶的基本形制為圓口、直頸、球腹、內臥圈足。而乾隆時期的器形特征為:頸部修長,腹部碩圓,尤其是長頸和腹部結合部的弧線優美圓潤。此作器形端正碩大,飽滿圓潤,胎質厚實,通體滿施藍釉,色澤純正可與藍寶石相媲美,故稱寶石藍釉,沉靜而明快的氣質將皇家之氣表露無疑,彰顯了乾隆一朝燒制大件瓷器藝術品的非凡成就。
高溫藍釉是古代顏色釉瓷的一種。藍釉中摻入適量鈷料作著色劑,生坯施釉高溫燒制而成。元代景鎮窯始燒,明代藍釉又稱為“霽藍”、“霽青”、“祭藍”等,據《大明會典》載,自嘉靖九年(1530年)起,四郊各陵瓷器皆用“圜丘青色”,即祭天用藍釉器。
參閱:《孫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頁267,圖165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