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玉 1950-60年代作 綠底白梅 纖維板 油畫
隨著報紙上各家拍賣公司的廣告逐漸出現,蘇州2014年的春拍已經拉開了序幕。
去年以來,國內的藝術品收藏逐漸回暖。今年的春拍很可能將會為一年的市場定下基調。如今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市場周期,在這個周期中,2014年是非常關鍵的一年。因為,中國藝術品市場從2011年下半年規模收縮,市場進入新一輪的調整以后,經過2012年的沉寂和2013年市場信心的聚攏和市場規模的進一步放大,2014年市場如何走,基本的趨勢是什么,可以說是業界、投資界都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
今年,我們迎來的是真胖還是浮腫?
A、業態構成正在改變
蘇城2013拍賣市場總體平淡,但大小拍賣數量還在增加,年底重磅事件是含德精舍購入江蘇愛濤拍賣,并舉辦在蘇首場拍賣會,拍賣圖錄的包裝堪稱國內一流。2013年藝術品市場整體平穩,“不溫不火”取代了之前的“爆熱爆冷”,國內拍賣行紛紛調整戰略。這是一個平穩的時代,也是一個波濤洶涌的時代,影響力即生存之本,賠本也要賺口碑,樹立品牌成了各家拍賣行首要考慮的問題。愛濤的加入以及首場頗具影響力的拍賣,讓蘇州拍賣整體實力更強。目前蘇州藝術品拍賣具備一級資質的已有東方、吳門、愛濤三家,加上文物商店、景宏等,每年春秋兩季的拍賣已經煞是熱鬧。另外,物華、收藏家協會等每月不斷的小拍也是藏友淘寶的機會。總之,蘇城2013年的拍賣業,平淡之中還是制造了些浪漫,如果好好經營,或許蘇州有望成為長三角地區藝術品拍賣又一個新的重鎮。
蘇城拍賣界人士分析,2013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的總規模已達到3800億元。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總成交額,包括私下洽購突破700億。這是2013年市場發展的情況。根據預測201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規模最少會以15%—20%的速度進一步提升,增長的速度也在提升。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總成交額穩中增長,其規模會在2013年3800億的基礎上,不斷上升,并可能在2014年突破4200億。拍賣業基本上也是不斷增長的趨勢,也就是說藝術品拍賣市場總的交易規模,包括私下洽購,2014年可能會突破800億。從中可以發現,與中國藝術品市場總體規模的增長相比較,中國藝術品市場傳統的交易方式在總成交額中所占比重在下降,從中國藝術品市場成交的總規模來看,它占的份額在不斷下降。
除了私下交易依然長盛不衰以外,中國藝術品市場新的交易方式及其平臺,比如說新的資產配置平臺、新的電商交易平臺和交易方式的崛起,正在改變著中國藝術品市場規模結構的構成和業態結構。
B、書畫瓷雜油畫加速調整
2013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全年總成交額為643.24億元人民幣,同比去年增加16.46%。其中,2013年秋拍(8至12月)成交總額為333.08億元人民幣,比春拍成交額略高。
根據統計,中國書畫板塊依然占據主導地位,總成交額為177.71億元,同比增長24.99%,占2013年秋中國藝術品拍賣總額的53.35%,同比上升5.06%。這主要歸功于港澳臺地區對這一板塊的推動作用。
瓷雜市場總成交額為81.05億元人民幣,總成交額與市場份額均略有縮水,分別同比降低0.69%和3.39%,顯示了其內部盤整的延續。
油畫及當代藝術市場總成交額為36.53億元,同比增長達49.71%。但由于市場整體規模擴大,該板塊市場份額并未有顯著增加,為10.97%,同比增長2.68%。
業內人士稱,整體而言,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規模重回增長的發展態勢,三大板塊所占整個市場的份額各有變化,顯示出各自不同的內部變化與調整幅度,市場新的增長點和著力點已經更加清晰。
C、禮品市場轉向投資市場
拍好東西送禮,這在原來的蘇城拍賣市場是個普通的事情。但是現在,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少,更多人的眼光放在了投資上。一位常年關注藝術品拍賣的蘇州收藏家告訴記者,201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結構將會發生一些比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禮品市場為主導的市場結構,正在向投資市場為主體的投資結構轉型,投資市場的規模不斷上升,市場更加理性。因為長期看資本是非常理性的力量,它追求與推動市場的價值發現形式和平臺建設。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價值發現平臺的建構成為一個大的趨勢與市場發展的重要熱點。
市場發展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新資金的進入使市場的動因更加多元與敏感,從而變得更具不確定性。
2013年,大的機構和資本正在進入藝術品市場,這是我們看到的機構層面。實際上從大的經濟環境來說,無論從世界還是國內,由于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增加了藝術品資產優異表現對資金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資金可能會通過不同的渠道,在不同的時間節點上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中來。
同時可以預期,中國的財富人群會越來越多地把藝術品資產作為一種財富配置的工具,會用于理財和財富管理的過程中。這一方面是國際藝術品資產化發展的示范效應;另一方面,中國隨著人均GDP的提高而進入消費結構的調整; 第三個方面就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程與市場周期的推動; 再就是政策預期的影響。因為,中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預期,那就是不動產登記條例會在今年上半年推出,并且落地實施。而這些趨勢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
D、波動難以避免
藝術市場是受宏觀經濟影響非常顯著的市場,歷史上每一次經濟震動和金融風暴均對藝術市場的短期行情造成直接打擊,同時在經濟繁榮、資金充裕的時期,藝術市場往往欣欣向榮。這在2013年亦有體現。去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與宏觀經濟一樣處于結構化調整的階段。資源的短缺是目前市場發展最主要的瓶頸,因為這是一個并不缺乏資金的市場。藝術品市場需要新的增長點,而在古代和近現代藝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這個增長點只能來源于當代藝術。所以,未來藝術品市場是一個高端藝術珍品的價格不斷上漲和當代藝術家資源被不斷挖掘兩者并存的市場。
201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依然沿著平穩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前進。理由是2013年的交易規模比2012年略有上升,依然有越來越多的新買家入市。無論對于機構,還是個人,藝術品的財富效應,藝術品與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的弱相關性乃至負相關性而形成的投資互補效應,都使藝術品作為資產配置的理念越來越為財富人群所接受。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收藏行為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教育、乃至于文化追求發揮更大的功能和效益,而不是局限于藝術品投資保值的金融工具上。因此,在今后的數年中,隨著文化產業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及大量企業博物館的建立,另一波藝術市場的蓬勃發展值得期待。
不過,2014年藝術品交易平均價格會大體持平,乃至略有回調。這一方面是由于下一波新人新作的入市,會拉低平均價格;另一方面新晉收藏家的入市也必然會從低價格、原始股為切入點。
E、信心回歸熱點多元
常熟一位收藏家周先生告訴記者,中國藝術品市場在2014年的信心回歸速度或者是腳步在加快。但是藝術品市場的調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行為,它需要一個過程,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市場信心的回歸與市場避險情緒并存; 市場熱點的聚焦與多元化并存。這兩大趨向使藝術品市場的調整過程變得更加復雜,它可能需要更長一點的時間進行博弈。
首先,具體表現在市場中,我們可以看到,經典藝術家的典范之作,也就是說市場流通比較好的一些藝術品,其價格上升空間得到了充分的釋放,而一些市場流通性差一些的藝術品,整個價格的提升比較緩慢。從2013年初書畫板塊的拍賣中可以看出,古代書畫表現比較搶眼,近現代書畫冷熱不均,特別是一些價值開發過度的名家作品,都沒有拍出預期價格,甚至出現了比較多的流拍現象,這是避險情緒在信心回歸過程中的一個表現,在2014年,這一趨勢會進一步延續。
其次,是熱點聚焦與多元化并存,就是說市場信心在回歸的時候,既形成了非常多的市場熱點,市場熱點又有明顯的聚焦。最突出的就表現在書畫板塊,書畫板塊在2013年的拍賣市場中,已經占到了整個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將近一半,說明市場熱點對書畫板塊的聚焦度在提升,書畫板塊在整個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地位得到了強化。但同時,市場熱點又分布在各個板塊里面,也就是說各個板塊都有一些熱點,熱點的多元化也是一個新的趨勢。比如說在陶瓷、雜項、古籍善本,包括當代藝術等板塊,都有一些可圈可點的熱點,這些熱點多元化的發展,與市場的信心聚集與避險情緒的發展有很大關聯。在2014年,這一趨勢會進一步深化發展。
F、藝術品金融 有望深化
現在,藝術金融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蘇城相關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的參與從理論上來說有益于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但也有讓人擔憂藝術品市場的傳統收藏性是否將“變味”。
原本,藝術基金、信托在2007年到2011年曾是金融參與藝術的主要方式,但從2012年下半年驟然減少。以書畫為代表的藝術品行情,經過2010年和2011年高速增長以后,2012年乃至2013年進入了理性回落的時期。一般理財產品的期限都是2~3年,隨著進入大量兌付的高峰期和藝術品市場的回落,較大的兌付壓力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注意。隨后,監管機構以窗口指導的方式,不鼓勵藝術品為標的的理財產品進行發售。
其實,在歐美成熟市場,真正的藝術銀行是以藝術品為存貸抵押物的;銀行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有權依照協議內容以收藏品折價或變賣的現金優先得到清償。在此基礎上,再衍生出各種形式的藝術品投資基金、藝術品保險、藝術品信托等。
然而,由于國內藝術品市場監管及鑒定雙重缺失,使得銀行一直“恐于”直接涉水藝術品領域。于是,除了銷售包裝過的藝術品基金、信托、理財產品之外,經手貴金屬、郵幣卡、酒類收藏等業務也成了銀行沾光藝術品的另一種途徑。
應該說,藝術品金融化是趨勢所在。客戶從拍賣行買來東西,把藝術品抵押給銀行,由銀行給予抵押人貸款額度,意味著將有更多資金注入藝術品市場。另一方面,銀行出售藝術品投資的理財產品,由高端客戶投資,這類理財產品,最終的收入也來自將藝術品拍賣后的收入。
如此一來,借助信托、理財產品、基金這類金融工具,可以把藝術品變成一種投資標的,吸收一部分游資,而不總是投機房地產,或是炒作貴金屬。
還有人更提出,由于優秀藝術品本身是不錯的資產,銀行也可以通過拍賣等渠道買入有價值的藝術品,這不僅提高了銀行的文化品位、社會影響,且對資產的多元化增值有裨益,并可對一些優質私人銀行客戶試行藝術品融資業務。
不過,這一切無疑都要建立在銀行成熟、合理的參與機制上。在解決監管缺失、鑒定缺失等問題之前,通過基礎的倉儲、保險等服務來建立客戶關系,才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靠譜方式。像之前那樣殺入藝術品市場分一杯羹的做法,總還是不能長久的。
G、藝術品資產化進程加快
中國銀行蘇州分行私人銀行部的一位投資專家告訴記者,中國藝術品市場沿著由雅玩到商品化、到資產化、到金融化、到證券化的脈絡在發展,這既是一個大的趨勢,也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內在發展規律。在此過程中,資產化進程可能會在2014年得到進一步深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機構、企業等資本大規模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據統計,2013年有機構或企業的400億—500億資金已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
同時,正規金融機構不斷介入到藝術品資產化、金融化的過程中,也會成為2014年一個非常重要的亮點。此外,一批藝術品資產化的平臺在不斷地實驗與發展過程中,并為社會提供服務,比如說一些文交所、交易中心,包括一些金融機構推出的資產化的配置平臺等,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資產配置的業態,這些在2014年可能會越來越多地看到。
H、市場趨向國際化
在平穩發展的行情影響下,中國藝術品市場去年也表現出一些明顯的發展趨勢。多位蘇城專業收藏家分析認為,國際化的第一個表現是國外拍賣行走進來。在西方藝術和當代藝術兩大門類中,境外拍賣行無疑占有資源優勢。而境外拍賣行進入帶來四方面的國際化。
首先是藝術品層次上的國際化,現在中國很多藝術品通過展覽、貿易等各種方式正在走向世界各地,走向世界藝術品市場。同時中國的收藏家和中國的一些機構、企業越來越多地消費世界優秀的藝術品。其次是藝術機構在不斷地走國際化的路子。中國一些大的拍賣機構,一些大的畫廊紛紛走向海外,同時國際上一些大的拍賣機構都在國內設立了分支機構。第三是中國的藝術家和世界藝術家的互動越來越頻繁,越來越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趨勢。第四是市場國際化發展的這種業態,或者國際化發展的平臺正在突破已有的障礙或者瓶頸,市場正在往一體化的趨勢發展。
中國藝術市場國際化的另一個表現為中國重要藏家走出去,跨境交易和跨境買賣既包括中國傳統產品,也包括西方的經典藝術品和當代藝術,這與人民幣支付能力的國際化、中國企業國際化,以及人們的境外旅游、學習、乃至移民等大幅度上升,都是平行的現象。
蘇州一家投資分析公司的總經理從先生告訴記者,2013年藝術品投資者的收藏觀點和收藏品味也在轉型。目前的收藏觀念已經從2010年和2011年的盲目進入,變得更加理性和平穩,不再是對藝術品“暴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開始重視藏品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對建構企業品牌的功能。這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多的收藏機構和個人把收藏規劃建立在構建企業或私人博物館、美術館的基礎上。由于近現代書畫及當代藝術市場價格已嚴重透支,大多數藏家都致力于尋找下一波的收藏風格:更具有時代性、與時俱進的新探索、新風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