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秀 田黃赤壁游擺件(附證書) 7.63×5.49×4.05cm;重247.22克
田黃的形成
據方宗珪先生所著《壽山石志》考證,田黃形成于數百萬年前第三紀末期,壽山石礦的部分礦石受風雨剝蝕,自礦床分離而散落于溪旁基礎巖石上,逐步被沙土覆蓋,形成沖積性砂礦沉于田地中及河灘下。溪水的日夜浸潤,田土的萬年蘊藏,逐漸改變了礦石原有的形態、色彩和質地,形成了細潔晶瑩、溫潤可人的獨特質感,這便是后人所稱的田黃。田黃無根而璞,無脈可尋,挖掘艱難,故極稀有和珍貴,其多呈自然形狀,無明顯棱角,多有外皮,紅筋成格,肌理有蘿卜紋,質地脂潤,溫柔可愛。
田黃的品種
田黃石品種多樣,按產地分,有上坂、中坂、下坂和碓下坂。上坂田黃色淡而質靈;中坂(至鐵頭嶺)色濃質嫩,品質最佳;下坂(坑頭、貝疊兩溪會合處之下游)色如桐油,質地凝膩;碓下坂(靠近碓下)田中偶有田黃,質多硬而粗,色黔暗。田黃石按色澤和質地又分為黃田、紅田、白田、黑田等,且黃田中還分“黃金黃”、“桔皮黃”、“枇杷黃”、“桂花黃”、“雞油黃”、“熟栗黃”、“皂黃”、“桐油黃”、“金包銀”、“銀包金”、“烏鴉皮”等多種,變幻無窮。不過,無論哪一種顏色都是以黃色為主基調,只是疊加了其它各色之后呈現出不同的光澤而已。
收藏田黃有“門道”
俗語有云,“黃金易得,田黃難求。”自古藏家每得一塊田黃都珍若拱璧,愛不釋手。在經濟騰飛,貨幣膨脹的當下,田黃更成為人們保值增值的絕佳收藏品。然而,正因為田黃是如此的珍貴,人們在收藏的時候才更應該小心謹慎,盡量選擇真品、精品收藏,避免普品和贗品。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色、質、形、工”四個方面來把握收藏的價值。
“色”即顏色,田黃因色黃而聞名,而黃色在古代是皇家專用色,象征著尊貴與王權。上品田黃要求顏色要黃得濃艷俏麗、嬌美醒目、明朗神采,如同金子般的燦爛。如果外面有包裹著的皮質層,如“銀包金”、“金包銀”、“烏鴉皮”等品種,也應當要求色差大,要黃白分明,黃黑清晰。而某些顏色黯淡、混濁,偏雜色或模糊色的田黃,即便質地不錯,塊頭再大,也稱不了上品田黃。
“質”即田黃的質地,上品田黃集凝結、脂潤、通透、純凈、細膩為一身,寶光四溢。握于手中,如同嬰幼兒的肌膚,溫嫩細潤無比。平時即使不加養護,也能保持濕潤,無干燥之感。同時,上品的田黃,紋理要美,格路要少而淺淡,如生有皮質層,應求薄而質細者為佳。
“形”指形態,一般玉石擺件或印章等皆以高大方正者為優。然田黃“無根而璞”,出土時均為橢圓狀,因其太過珍貴,一般人不忍取其方正,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是橢圓形,則應盡量取飽滿、渾圓、規矩,長、寬、厚比例協調的為好。而那些矮、小、仄、薄,棱角尖凸,未加取舍,純為湊重量的則不值得高價入藏或投資。
“工”指雕工,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田黃亦然。田黃的價值除了其與生俱來的品質影響外,雕刻工藝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倘若質地優良的上品田黃與著名工藝美術大師的神斧良工相結合,則其市場價值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翻幾倍不止。從收藏與投資的角度來說,名家、大師的作品更具有保值增值的效用。
中拍國際秋拍“田黃石專題”
中拍國際2013年秋季即將推出的“萬石之王-田黃石專題”組織了眾多“色、質、形、工”俱佳的上品田黃擺件,為我們一展田黃高貴溫雅的風姿。囿于篇幅所限,以下擇選四枚稍做介紹。
石秀《田黃赤壁游擺件》此田黃厚實方正,規矩有度,通體色黃如栗,質地凝膩細潤,當為田黃石之上品,且石表又有名家薄意浮雕赤壁泛舟圖,實乃可遇而不可求之佳作。
本品作者江秀影,藝名石秀。生于1973年,福建福州市,現為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理事,福建工藝美術大師。石秀師從丁梅卿,擅長印鈕、浮雕、薄意雕刻,其作品曾連續在三屆國家級工藝美術大賽中獲得金獎,是一位潛力無限的青年藝術家。此田黃正面施小舟揺曳,草葉蔓蔓,蘇子與客相對而席,舟子撐桿于后,人物情態精微傳神;遠處屋舍掩映、波流湍急、山巒疊峭,意味雋永;背面一老者憑江而釣,其上松柏虬勁,江水濤濤;整體構思巧妙,情境相通,儼然一幅文人山水畫;本品集料大、色佳、質嫩、刻工精妙于一體,實為罕見,故在2009年央視《尋寶-走進鹽城》大型電視活動中被評為鹽城“四大寶物”之一。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