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3日,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辦了名為“分享屬于大家的共同回憶”的中國留法學生交流會。當天,參加交流會的250多位嘉賓歡聚一堂,他們中既包括上世紀40年代赴法留學的老前輩,也有1964年中法建交后首批公派赴法的留學生,還有21世紀到法國去的年輕一代留學生。老中青三代留學生中,97歲高齡的王熙民老先生尤其受人關注。這位曾于上世紀40年代赴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留學的著名雕塑家,得到了法國外交部長法比尤斯、法國駐華大使白林等的熱情接待。在與王熙民及其夫人包阿華的交談中,記者得以了解到老人60多年前在法國的那段值得銘記的往事。
1947年7月,王熙民與吳冠中一起,在逾千人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考取了法國政府提供的獎學金,赴法國巴黎美術學院留學。在此之前,他就讀于北平國立藝專,學習西洋畫和國畫,師從齊白石、常書鴻、潘天壽、王雪濤等名家。
到法國后,王熙民在學校里整天畫油畫、水彩,感覺有些膩煩。后來,他偶然間看到一個老師做的建筑雕塑,感到非常喜歡。這位老師正是羅丹的學生、法國著名雕塑大師讓尼歐。讓尼歐很喜歡這個來自中國的學生。他說:“孩子,你的素描畫得很好,你應該跟我學做雕塑,你做雕塑要比畫畫有出息。”于是,王熙民到讓尼歐的工作室報名學習,并很快投入到新的藝術領域中。
讓尼歐的建筑雕塑簡單明了、磅礴大氣,很多大型作品都是水泥制成,經常需要修復。王熙民在跟他學習的兩年時間里,經常主動向他提供幫助。“改作品的時候,要改出他的味道,對我來說就是學習、就是領悟什么是美的過程。”受其影響,王熙民在創作時也不完全追求寫實,而是注重為建筑服務。
巴黎自由、活躍的藝術教育氛圍讓王熙民受益匪淺。在巴黎美術學院,他還在布德爾工作室學習,布德爾的妻子所教授的建筑雕塑的技法要點至今令他記憶猶新。
1950年7月,新中國成立之初,懷抱愛國之心的王熙民回到祖國,被分配到革命博物館工作,之后又申請調到東北魯藝。1953年,王熙民創作的大型雕塑《抗聯游擊隊》參加全國第一屆軍事展覽并榮獲優秀作品稱號;1958年,他帶領東北魯藝師生為全國農展館中心廣場創作了群雕《人民公社萬歲》,氣勢恢宏的群雕轟動一時;1961年,王熙民應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之邀成立建筑空間藝術研究室,成為中國建筑環境藝術研究、創作的創始人之一;1981年,他又受中央美術學院邀請成立壁畫系,擔任研究生導師,培養大量建筑雕塑和壁畫方面的人才……
作為著名的建筑環境藝術家,王熙民在一個甲子的藝術生涯中,不斷為中國的建筑藝術創造新的理念與成就,藝術作品已成為很多城市的標志。值得一提的是,王熙民特別強調民族形式和現代藝術的結合,通過吸取中華傳統文化藝術之精華,博采西洋藝術之技法,中西結合、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我的作品不會離開祖國的藝術,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創新是我畢生的追求。”
采訪過程中,由于王熙民先生聽力欠佳,大多數時候是由他的夫人——著名建筑環境藝術家、旅美華人包阿華代為講述和“翻譯”。據介紹,兩位老人至今還在合作進行藝術創作。有意思的是,他們夫妻倆的生活習慣十分不同。王熙民每天晚上兩三點睡覺,早上四五點鐘起床,而包阿華晚上十二點以前睡覺,早上四五點鐘起床,他們經常通過“留條子”交代生活和工作。包阿華笑稱,王熙民會寫下很多寬慰她的甜言蜜語,但對待合作完成的工作,卻有著“嘴上一套心里一套”的固執和堅持。如王熙民所說,“藝術家要有宏偉的心胸”,兩位老人相濡以沫,歷經風雨卻仍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事業的不懈追求的態度令人感慨,他們嚴謹的藝術態度、低調的生活方式,也閃耀著鼓舞人心、啟迪后人的正能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