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偶見沈女士胸前配一有趣的掛飾。她將先生所購藏的一件清代黃楊木雕香囊進行重新裝配,她將一根木質的可以拔插的管狀盒與之組合,再配一些老的琉璃珠子,形成了一件別具風格的掛飾。對于習慣于佩戴傳統珠飾的女性來說,調換一件饒有古拙沉凝韻味的掛飾垂于胸前,即可把玩,又可采摘花葉或種子投入囊中,讓香氣四溢飄散好不愜意!記者覺之頗為有趣,以一文以記之。

黃楊木雕香囊

魚龍互變紋樣
此香囊橫切面呈橢圓形,通高4.5厘米、寬3.6厘米,小巧可人。器物是以黃楊木為材精雕而成。香囊以子母口銜接,周身以連珠紋分隔出多個開光區域。器蓋頂部雕刻菊紋,蓋壁前后飾雜寶和寶相花一周。兩側起圓柱體,柱體中空以方便用繩子將囊身和蓋子相契合。在圓柱凸起部分飾以魚頭龍身的造型,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造型為歷代民俗傳說衍變而來,是傳統寓意金榜題名之古喻,寓意高升昌盛。香囊主體有前后兩組開光構成,并在其間飾以刀馬人物畫面。每面四個人物,均采用高浮雕技法,人物或騎馬荷槍在前、或舉寶頂旗幡隨后,神態刻畫得細致入微。方寸空間居然繁而不密、疏而不簡,展現出極其豐富的古代著名故事場景,是一件難得的賞玩佳器。黃楊木質細膩難得,加之歷經百年以上,使其色澤瑩潤、造型亦古雅。此香囊應為古時文人雅士所用,裝上香料后配帶在身上以除穢氣 。

空城計紋飾
刀馬人圖案是一種傳統裝飾紋樣,往往表現戰爭或習武場面的人物、坐騎、弓刀,故名“刀馬人”。人們常在瓷器繪畫和竹木雕刻上看到刀馬人,也會在古建筑的磚石上欣賞這類題材。殊不知,明清兩代以致民國時期的瓷繪或竹木藝術上運用廣泛的刀馬人并不是原創,而是借鑒而來。其實在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相當繁榮,特別自明代以來帶有插圖的小說和唱本以及戲曲劇本的大量流行,其中刀馬人的影響最大,如《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于是史書、小說和戲曲故事中的動人情節便被巧妙移植到器物的裝飾上來,為瓷器和竹木雕刻等藝術紋樣提供了生動題材,極大豐富了它們裝飾性。
這件黃楊木香囊的刀馬人雕刻非常注重場景的設計,利用有限的空間來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章節。其中一個開光里面表現了拱形的城門,一側是兵臨城下;另一側(城內)有抱琴者悠閑唱曲。這樣的描繪顯然出自《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敘說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遂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在無兵迎敵的情況下,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卻作悠閑樣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恐有埋伏,于是引兵退去。這里表現出諸葛亮的絕頂智慧和奇謀妙計,極富夸張的藝術效果。而在另一個開光里面,表現的是騎馬的首領和舉寶頂和旗幡的隨從,同樣是一個戲曲折子的場景。然三國的故事很多,比方“甘露寺”、“群英會”、“借東風”,還有“義釋曹操”、“長坂坡”、“東吳招親”等,但這個場景就很難判定是哪一出景致?或許仍然是空城計中司馬懿獲知西城真的是空城后再次折返……
三國演義有突出的故事內容、 也有復雜的戰爭場面,更有眾多的人物參與其中。如果把這樣的題材安置在方寸之間是需要功力的。然而《空城計》中僅運用幾個豐滿的人物形象就把宏大的場面表現出來——舞臺中央的寥寥數人,讓人想起千軍萬馬的真實場景,顯示出創作者高度的概括水平和文學素養。刀馬人物很好地強調了畫面中內容與場景的相互配合,營造了更加立體、直觀的藝術氣息,使整個圖案簡練疏朗,很具觀賞性。
畫面并不因寥寥數人而敷衍草就,而是將每個人的形神雕刻入微,讓千年以前的斗智斗勇全然被盈握在掌心之間。也許只有黃楊木那不可替代的材質特征才可以擔此重任。黃楊木是一種珍貴的木材,因生長緩慢,四五十年的直徑僅有15厘米左右,所以有“千年難長黃木”的說法。另外黃楊木的紋理細密,質地堅韌,色澤光潤如同象牙,非常適宜精雕細刻,更便于長期保存。這種材質產于浙江、福建、上海、江蘇等地,其中以浙江溫州和樂清為最著名。在我們國家,黃楊木雕歷史悠久,目前有實物可查的是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李鐵拐”像,距今至少已有660年的歷史。明清時期,黃楊木雕已經形成獨立的手工藝術風格,并且以其貼近社會的生動造型和刻畫人物形神兼備而受到人們的喜愛。晚清溫州著名雕刻藝人朱子常便以黃楊木為材,創作了一批小件人物造像。由于他態度十分嚴謹,絕不粗制濫造,不如意的作品寧愿劈作柴禾也不流入市上,所以現存作品流入民間并不多,所以價值非同尋常。早在上世紀初,朱子常創作的作品曾獲得國際大獎,使黃楊木雕享譽海內外。建國后,黃楊木雕獲得迅速發展,優秀作品不斷涌現,在朱子常之外,黃楊木雕行業中還出現了葉阜如、王鳳祚、葉潤周、葉一舟等名家,不少藝人的作品還參加全國和出國展覽,產品銷往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獲得了良好的國際聲譽評價。

管中殘香
黃楊木本是難得之物,如果在其上賦予了藝術創作就更使這樣的珍惜木種兼具了收藏投資的價值。尤其歷經歲月的黃楊木雕顯得古樸文雅、精致圓潤,很適宜把玩和陳設,因而深受收藏者喜愛。一些特殊功用的黃楊木制品,如香囊因受到近年來香文化在中國的收藏界的青睞而格外成為民間收藏的新貴。
此件雕刻品在清代是被用做盛放香料的盒子而隨身佩掛。預想當年,曾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鐘愛之物。盒內盛放丸散或香料,稍作吸食,精氣神俱來。它以盒形之造工,上下整挖,整件圓渾得體,保存佳善,瑩潔溫潤。現如今,一樣可以裝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所研制的細末,也可盛放純香料,更可以作為裝飾物佩戴。由于用料優異、刻工精美,并且有上百年傳承,現今存世極少,因而在近幾年的藝術品市場中已經一款難求。況且女主人將這款前朝文化背景下的可人之物移作他用,在混搭之風盛行的當下,別具情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