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真跡 ▲ 疑偽
白石先生的作品里,我們會經常看到“桃”這個題材。白石先生畫桃用的顏色,一般喜愛用西洋紅,這個顏色是從西洋傳入的,在這之前,大家普遍用胭脂。白石先生有一句話,說西洋紅是“色奪胭脂,古艷絕倫” 。
白石先生的桃看著水分很大,讓人覺得很喜慶;疑偽作品里的桃偏暗淡,水分也少。同時,疑偽作品顏色本身不太正。除了用色、用筆上,差距更大的是:白石畫的桃一筆一筆非常講究;但疑偽作是用筆掃甚至是刷出來的,用筆、用力都非常平均。
用洋紅畫完桃之后,一般情況下,白石先生會把桃的下半部分再用藤黃一點,就立體分明了;疑偽作品在桃上,尤其是藤黃部分還打了一些紅點兒。有沒有這些點兒,其實不是鑒別作品真偽的最主要依據。有的時候白石先生也畫這些點兒,而有的時候就不打這些點兒;但是,疑偽作品上打了很多點兒,并沒有“攢三聚五”的章法。因為這些點兒,為的是要表現出桃的果皮上那些斑點,所以是有講究的。
對比一下二者畫桃的區別。白石先生畫桃的形狀,頭是圓滾滾的,會讓人聯想到真實的桃;而疑偽作品的桃,上邊不是圓的,是帶尖兒的,不符合事實。即便他的畫論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但是再“不似”也不能畫成尖的,因為這樣就是“不似為欺世”了。
然后對比葉子。勾葉子的葉筋,大有文章。一般而言,因為有透視關系,左邊和右邊勾的葉筋是不平均的。白石先生勾葉筋一般是每邊四筆;而疑偽作品的葉筋,一邊平均大概是五筆,最多甚至出現了六筆。白石先生很少出現這種情況,再加上最明顯的一處:疑偽作品桃子下邊的兩片大葉子,葉筋勾得一排排的,跟上了一梭子子彈似的,過于規整。這一點是非常大的問題。
最后再看落款。白石先生的書法,可以說“力透紙背”;可看疑偽作品的這個款,為行書“一炷香款”,筆力很弱,已脫相,非白石題款。另外說篆字,白石先生的篆字是從《天發神讖碑》和《祀三公山碑》里發展而來,具有“碑意”。而疑偽作品,雖然也是照貓畫虎題了同樣兩個字“雙壽”,但這個篆字中的“碑意”明顯差得太遠了。
白石先生的畫壽桃還有一個特點。他喜歡打上一方特有的壓角章:“人長壽。”真跡上邊打的這一方就是。可能大家會有一個疑問:這也就是一幅小畫,怎么白石先生蓋了那么多章子?一共四方章,是不是太多了?這和他平時的習慣也不符啊?可是您再看這款,上面寫的是“冷庵仁兄伉儷”。冷庵是他的朋友胡佩衡,胡佩衡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他收集了很多白石先生的作品和印拓,他向白石求畫,自然本著內容豐富,“多多益善”的原則了。大家如果對落款內容方面的情況有所了解,就更有助于辨別真偽了。
(本文節選自著名書畫家李海峰所著《齊白石藝術欣賞與真偽鑒別》一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