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朱新建

樵歸圖(中國畫) 朱新建 作
朱新建(1953-2014)江蘇省南京市人。我國當代新文人畫代表人物。1980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留校任教,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獲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銀質獎;作品《除三害》獲全國少兒圖畫優秀獎。為上海美術電影廠、中央電視臺設計動畫片《老鼠嫁女》、《金元國歷險記》、《皮皮魯與魯西西》的人物造型。曾赴比利時、法國舉辦個人作品展。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法國國家圖畫館、比利時皇家歷史博物館、巴黎美術學院等機構收藏,出版有《朱新建畫集》三種。他的作品一直以女性為主要創作題材,表現女性的媚惑與性感,作品總是伴隨著贊賞與非議,也成為一位頗具爭議性的畫家。2014年2月10日凌晨因病去世。
我們現在說中國畫這個詞,是比較混亂的一個詞,確實是上世紀30年代因為西方的文化進來以后,為了區別油畫或者西方繪畫給出的國畫這個詞。當時有國醫啊、國學啊、國樂啊等等,確定叫中國畫這個詞好像還是周恩來主張這么說,就叫中國畫。我們現在說“中國畫是什么?”比較難說,反過來說比較容易。像齊白石畫的是中國畫,張大千畫的是中國畫,黃賓虹畫的是中國畫,宋徽宗趙佶畫的是中國畫,王蒙、趙孟頫畫的是中國畫。
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畫,基本成型應該是在宋代。但在宋以前的南唐,搜羅這些畫家大概就是李煜那時候開始的。李煜自己也畫,但是傳下來的不多。中國有兩個最大的敗家子。一個是南唐的后主李煜,有了李煜和沒了李煜,漢字是不一樣的,中國文學也是不一樣的。就是說李煜不單是在詞方面,在中國的詩歌上,甚至在中國的文字上,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自從有了李煜之后,中國的這種抒發自己內心情緒的文字開始有力度。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面基本上都在談李煜。這本《人間詞話》出來以后,我沒有看到過哪一個現代人評論詞這件事,甚至評論詩歌,不提到《人間詞話》這本書的。其實,我發現王國維他一輩子徹頭徹尾崇拜的就是李煜,確實也值得他這么去做。另外還有一個敗家子就是北宋的皇帝——宋徽宗趙佶。他是一個非常差的皇帝,政治上一塌糊涂,又低能又胡搞,但他在藝術上確實有非常大的才能。他不單自己畫得非常好,還組織和奠定了中國繪畫的基礎。
這種畫我們叫它文人畫,這種文人畫實際上是在中國繪畫里占主導地位。參與文人繪畫的這些游戲人肯定思想境界更深遠一些,格調更高妙一些。那些所謂相對淺薄一些,才能小一些的藝術家社會地位并不一定低,還有好多附庸風雅的,包括皇帝也好,高官也好,也會在里面插一腳。
然后有一個人叫法常,就是牧溪,我看過一些資料,當時對他的評價非常差,很多人都不認為他有很高境界,但是他畫得非常好。現在我們要找原作基本上全部等于零,國內好像一張畫都沒有留下來,這也是一個很例外的事情。他是宋末元初的一位畫家,基本上算他是元代畫家,但是在古代畫史里面根本就沒有他的地位,他是一個和尚,也就是在廟里做做雜役什么的,地位不高。但是他的畫被當時一些日本人帶走,可能啊,我現在分析也有很多偶然的原因。那些日本人肯定不可能把國寶(就是國家畫院的畫)帶走,其他的畫他們可能看不上或者看上了也留傳不下來。散落在民間的像牧溪這樣的東西,他們覺得特別好,當時并不珍貴,沒有人很好地重視,他們就全部帶走,帶走以后就作為日本畫南畫的祖先,日本后來的繪畫受這種影響非常大。我個人也認為,畫得非常生動,非常指向內心,而且一點都不賣弄技術,所以法常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我認為非常好。
法常之后,我們就要說到趙孟頫這個人了。在趙孟頫之前,宋朝的山水畫像巨源,畫得很英雄主義,關心的題目很偉大,比如說宇宙的感覺,洪荒的、天地之間的感覺,都畫的很好,很深遠,很宏大。那么巨源那時候還有宋朝,他這么畫沒有問題。趙孟頫是宋王室的后裔,出身不是特別顯貴的一個皇孫,但他畢竟是皇孫。因為從小很刻苦也很有才能,后來長大后就在元朝當了大官,而且當時在家鄉也顯赫一時,官職也比較高。他的畫出來之后,突然發現,和巨源那些截然不同。他畢竟是個大師,不管他的文章、書法和繪畫,都是影響中國文化很深遠的大師。巨源一張畫畫幅會很大,大概有現代大約六尺、八尺這么大,動輒這么大的畫,而且畫大山、大水。到了趙孟頫,他的一張畫也就12公分左右,畫的那個叫精妙啊,筆墨完全是內心很內斂的體悟,已經沒有巨源的那種很大的主題的關注,完全是內心世界很細膩的表達。
王蒙這樣的山水畫家,不像巨源那個時代,筆墨不怎么玩,要的是氣象萬千。到了宋徽宗以后,筆墨本身開始出現內容,我覺得已經很有意思了。趙孟頫因為政治的原因突然把筆墨指向內心,沒有辦法在外面宣泄。趙孟頫有什么好抒發?講起來你是宋朝王室的后裔,怎么當起元朝的官了?他連說都沒地方說,就是內心的更為細膩,更為復雜的一種痛苦。這些就把中國畫逼向更深刻、更內心的世界里面去,我覺得很有意義,我們這么去看趙孟頫的畫特別有意義。
緊跟著到了明朝,明朝有很多皇帝也畫畫,畫得一般般,也有很多官養畫家,畫院這種傳統在明朝時期也被繼承,但是這些畫家都一般般。恰恰有一個瘋不瘋、癲不癲的徐渭,留下了太厲害的畫。明朝還有一些像姑蘇畫派等等,我個人以為,在繪畫這個游戲上,技巧各方面都是不錯的,但在人文含量上并不很大,并不很重要。徐渭很重要,就是因為徐渭繼承了我們剛才說的那種逸筆草草根本不重視技術,只注重你內心表達得痛不痛快。這種東西徐渭表達得很好。而徐渭自己是一個政治上很失敗,精神上又經常失控,生活上很凌亂的人。那么,封建倫理道德,以及社會上的功敗得失,在他身上已經因為負載得太多而崩潰,崩潰以后我覺得他反而開始徹底釋放,給后人留下一些很可貴的藝術上的成就,所以徐渭是我個人也特別喜歡的一個畫家。到明末,也就是社會大動亂,明朝搖搖欲墜、清朝要取代它這樣亂七八糟的時候出現的徐渭也好,八大也好,
我個人以為它的人文含量和沖擊力,要比沈周、唐寅這些明朝還算比較穩定的時候的畫家都大。從宋朝的比如法常、梁楷開始放棄繪畫本身的技巧而指向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到明朝穩定時期又慢慢回到更強調繪畫技巧上面。而到了社會動亂的時候,大家又放棄的是繪畫技巧,而更指向內心世界,像徐渭啊,八大啊,都是這種。我個人以為,他們畫畫有一點:他們畫畫不是為了畫畫,他們畫畫真的是為了宣泄自己。就整體對筆墨的感悟而言,我以為徐渭的成就應該更高一些,就完成度而言,我覺得八大可能好一些。八大的花鳥完成度更大一些,比徐渭更完美一些,這樣的游戲方法他做得更完美一些。而徐渭由于精神上的失控也好,個人的放蕩不羈也好,各種原因使得他開拓的視野更大,讓我們看到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但是完成度好像相對八大而言,可能欠缺一些,他所開拓的游戲方式他最后沒有完成,我以為這恰恰給后人很多啟發。
再往后我們就要說到石濤。單說石濤我覺得沒有太大意義,石濤應該跟四王作一個比較。我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中國古代的文人畫,梁楷啊,法常啊,好比是閑云野鶴,迷人之處就是驚鴻一瞥,正是因為來得不容易去得很容易,所以我們大家才覺得非常高妙,非常稀罕,都喜歡這樣的東西。有的人沒有能力捕捉到這種東西,于是企圖把它養到一個籠子里,這樣隨時要看隨時可以看得到。把仙鶴養到籠子里最成功的飼養員就是四王。他們把所有古人表達情緒用的筆墨規范化,一筆一筆地程式化地做起來。對于社會來說,需要更多的是秩序,對于個人來說,因為被這種秩序制約得太多,更需要心靈的自由,實際上這是矛盾的。而藝術家應該是去追求這種不容易得到的自由心靈,我覺得,可能更符合藝術在社會上起的作用。
石濤恰恰不是這樣一個院體畫家,我個人以為,石濤和八大相比,文化上弱一些,但他對自然的直接感受多一些。八大假如是一張山水畫的話,石濤的畫更像一張風景寫生。他對實景寫生直接感受自然給他的感動,然后特別不拘一格地表達出來,非常生動。打個比方,八大的畫可能是高度酒,釀化得更厲害一些,離原材料更遠一些,喝到這個酒的時候和糯米已經沒有多大關系了。石濤的酒也非常好,非常醇厚,但度數不是很高,有點像黃酒之類的,就是說和自然更接近一些。就像他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眼底下所見就是他筆底下所留,不太在心中拼命釀造去重新做。石濤更接近一個專業畫家,而八大更接近一個發牢騷的詩人,只把內心的一些感受用完全個人化的語言表達,像瞪著眼的雞啊,一根毛的孔雀啊,胡畫八畫的,跟現實世界沒有多大關系,完全是他內心的一種高濃度的高程度的個人感受。
石濤之后好畫家就比較少了。就八怪而言,金農算不錯的,文化、個人性情表達得更自由一些,通順一些,但比起八大,好像還是弱了。鄭板橋就很俗了,我以為。黃慎作為一個純粹的畫家來說還不錯,但和前輩比好像是差了,相對討好讀者的東西多了一些。海派好像比八怪還要再差一些。
所以一直要到齊白石。我覺得齊白石是一個非常好的畫家。其實他是和湖南的小畫家學畫畫,和小文人學寫詩,但都比他的老師們好得太多了。為什么?齊白石實際上是對美的感覺太好了,手和眼睛和心靈的統一又訓練過一段時間,對文人畫也非常地崇拜。他怎么讀文人畫呢?在文人畫里的一些美,和他在自然生活中看到的美重疊的地方,就是他最感動的地方,而這是最真實的,他在這些地方很敏感。他用的是吳昌碩開拓的所謂大寫意的方式,同樣的方法在吳昌碩手里俗不可耐,就是討好讀者,討好觀眾,賣弄技巧,什么毛病都出現了;到了齊白石手里,腐朽變為神奇。就像一個破爛花棉襖穿在吳昌碩身上,一副窮酸相,穿在齊白石身上,太好看了,沒辦法。齊白石屬于天生資質太好,我覺得齊白石是一個不自覺的大畫家。他可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藝術家是學不成的,是天生的。
黃賓虹我以為他主要的長處還是在于技術上。我指的技術是他能夠很好地用技術表達自己的心境,這個很難,在古人里面也不多。黃賓虹在技術上還是一個奇跡。
我覺得黃賓虹和齊白石應該是不相上下的天才。齊白石完全靠一種本身的體悟,而黃賓虹是經過很長時間對古畫的琢磨,最后還是回到自己內心的感覺上。黃賓虹是一個古代技法集大成的人,我指的技法不是純粹的像干、濕、濃、淡一樣毫無意義的技巧難度,而是說怎樣通過技法來表達內心的感受?打個比方說,齊白石可能是一個很好的民歌歌手,他的民歌唱的豐富程度不亞于美聲唱法,已經和美聲唱法的大師相媲美。但他畢竟還是一個民歌歌手,或者就是從民歌入手的很好的歌唱家。而黃賓虹本身是一個美聲歌手,但他唱到最后的自由和真誠程度,也不亞于一個最淳樸的民間歌手。所以這兩個人從兩條路走都得到很高的成就,我是這么看的。
齊白石、黃賓虹之后,出現的就比較少了。反正到目前為止,有定論的我覺得好像還沒有看到。
傅抱石,我個人以為,還是太強調畫面,雖然從做畫面的程度上他做得不錯,但中國畫本身的東西被他損失掉不少。最起碼我個人是不太喜歡做畫面的。石魯我覺得有點意思,但肯定不像現在吹捧得那么成功。李可染也不錯,但跟前人比起來好像還弱一點,不那么純粹,不那么深刻,和長時間的文化環境肯定是有關系的,這是我的看法。韓羽是我的老師,又是我的朋友,我個人以為,當然是畫得好。徐悲鴻我覺得他肯定是好心,想引進西方的東西,但恰恰那個時代是大家都在檢討民族文化的短處,而且那時候他引進的西方文化我覺得有很多是比較機械的、表面的。所以徐悲鴻對當代美術我覺得起的作用并不很好。劉海粟我個人以為模樣挺大的,但完成得不夠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