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仁華
王仁華,安徽合肥人。擅長國畫。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安徽省書畫專職畫家,安徽省文史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生于1952年。此后的人生,意味著什么?
十年“文革”,知青下放,改革開放,國企改制。影響到新中國歷史的一些大事,王仁華無一遺漏地悉數遇到了。
60年的滄桑歲月,并不妨礙她仍然是一位外表優雅大氣并有著先鋒思想的女人。素顏的她,將長發全部燙成小卷,用發繩攏在腦后。身著棉麻質料的寬大衣服,背著帆布包,周身洋溢著生動的氣息。這或許也是藝術的魅力--藝術總能追逐時間,成為人類的另一種永恒。



少時的夢想
近幾年,王仁華的畫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吸引越來越多欲粉絲,作品也常常遠赴重洋到國外展覽,用聲名鵲起來形容,似乎也并不過分。
然而,不知是否有人想到,2000年之前的那漫長而又激蕩的時光里,王仁華是怎樣積蓄力量,實現人生突圍的?
16歲時,“文化大革命”開始,她遭遇了知識青年下放,于是被歷史的大潮裹挾著,跟著眾多年努人一起下放到農村。1970年她正式進入工廣,成為基層的一名普通工人。她很小就對繪畫感興趣,小學四年級時,她已經在少年宮學習中國畫,并跟著老師系統地學素描,立志將來考美院。然而,遇到這樣特殊的年代,眼看著,當畫家的愿望從此便要中斷了。
她在工廠上班時,做的是塑料布的檢驗工作,等待檢驗結果的間隙,她會在手頭的塑料右上畫畫自娛,機緣巧合,她通過自己的師傅結識了童乃壽先生。
彼時,章乃壽先生正在一個面積不大的畫室里,輛導孩子們畫畫。她跟著畫了幾周后正式拜師,童當時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將來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此事后來成為王仁華口中這段拜師經歷留下的笑談,“老師是說著玩的,不過是為了鼓勵我罷了。
1982年,黃山書畫院開始辦班。這是書畫院第一次招生,王仁華報名學習。老師里有很多今天的名家,王濤、郭公達等人都在其中。上世紀80年代初很流行夜校,書畫院也是這種教學方式。在這里她一周7天,能交出6幅畫,稱得上是老師眼中最勤奮最優秀的學生。次年,她的山水畫參加了“全國職工美術攝影大賽”,比賽的結果出現在報紙上,在一等獎的名單里,“王仁花”赫然入目。
這次得獎,使別人對她刮目相看,她被調入了工廠的設計室做專職設計。從此,開始了另一段人生。
潛伏的歲月
同在設計室里的,還有兩位省藝校科班出生的年輕人,比她小10歲,帶著一肚了學問剛從藝術學院新鮮畢業。在王仁華眼里,這兩位年輕人雖然年輕,卻稱得上是她的“師傅”。
1984年干始,王仁華虔誠地向兩位年輕人討教。師傅們要求她早晨練2小時的書法,白天臨摹古人的畫,晚上看中西哲學、美學理論書籍,她嚴格遵循。
初中都沒有畢坐的王仁華,閱讀這些書籍不可避免地出現困難,最直接的問題是,很多字不認識,怎么辦?她左手放著寧典,右手放著書,遇著不認識的字,就查一下。“冬天敢進被窩看書,一進被窩很快就要睡著。”所以,她總是看完書又后,才輕手輕腳上床睡覺。
第二天早早練完毛筆字的王仁華將辦公室打掃干凈,茶水準好,等師傅們上班時,她開始口述前一晚學習理論的結果,因為,“你必須說出來,你說得越多,記得越清。”這是科班出生的年輕人給她的忠告。在復述的過程中,王仁華越講越自信,逐漸可以自由發揮,師傅們打住她:“停!這就對了,就是這個感覺!你呀,就是一塊掉在灰里的玉,拾起來怕拍灰就是個寶。”
白天要在辦公室里臨古畫--這可不容易,那個年代哪里有畫冊可以臨摹呢?找來找去,幸好郵票上有很多美術作品。那一寸見方的小郵票,成了她的臨摹對象。直到后來,對著一張一寸左右的小郵票,她可以畫出3張2.6米長的大畫。
1987年于始,她和兩位同事去西雙版納寫生。她專攻的是山水畫,可是,到了地點一看,熱帶雨林氣候,盛產的是茂盛的植物和美麗的女人,哪里有山?于是坐下來就開始哭。年輕的師傅們戲謔地說她:“哪有畫家畫碗就不能畫盤子的?”一語點醒,她破涕為笑。于是,每天早晨天不亮,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時,她已從租住的農家趕到集市,看到想畫的少數民族姑娘,就給1塊錢,請做模特。乃至從西雙版納回來后,她已蛻變為山水、人物、花鳥皆通的多面手了。
這樣的生活,一晃就是10年,“外而的世界再亂,只要你內心不亂,別人睡覺的時候,你可以干活。”這是王仁華同顧這段生活的總結。10年間,她臨摹過的古畫數不清,宋代范寬、清四王、明四家的山水,唐代《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五代的《韓熙載夜宴圖》以及敦煌壁畫、永樂宮壁畫等等,都成了她心中的收藏。在此期間,她不僅錘煉了扎實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深深為人物畫的漢唐氣象深深感動。帶著藝術家氣息的師傅們放言:“你不進修了,你已經在我們這里畢業了!到哪里進修,你也是第一名。”聽起來有些狂妄,可是后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如此。
1994年,國企改制開始。王仁華這時已經40歲,于是提前辦理了退休。開始了自由人的生活。
很快,不甘寂寞的王仁華為自己又找到了新愛好--京劇,在無意中為自己開啟了另扇窗口。她跟著一人京劇班學唱戲,主攻青衣,并且展現了特有天斌,以至于1997年,她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進修時(進修班剛好放在一個京劇團里。練功廳對面的教室租給了美術進修班),她唱京劇、外面的人都以為是廣播里傳日來的原聲唱片。進修班偶爾舉辦個活劫,王仁華登臺,甫一開嗓就讓大家以為是外面請來的專業京劇演員。
京劇的學習,成為她繪畫藝術的養料之一,雖然這種影響要到2000年之后才顯現出來。除此,她在北京進修的這段時光,也徹底為她掃開了眼界。她的美術成績確如年輕的師傅所預言的,在進修班里是最好的。她的一位美術老師,因為實在欣賞這位才華出眾的學生,不止一次暗示她,讓她報考自己的研究生。然而,王仁華也有苦衷,她沒有正規的學歷,無法報考,年紀甚至比老環還大,但是她不好開口對老師說,只能支支吾吾地回避這個話題。
回到合肥之后,她突然不能畫了。“我發現以前的東西不能要了,但是,自己也不知道畫什么主題。”眼界高的另一個后果,就是發現手跟不上了。
整整一年,她在痛苦煎熬中苦苦思索和尋找。有一天,像是突然開悟,她猛然知道自己該畫什么了。
收獲的季節
2000年,王仁華的作品《窺探》被送往云南參展,這是一場全國性的展覽,金獎只有一個。畫中,一位古典美麗的年輕女子,正掀起簾子,向外張望,似乎是在窺探什么。畫作構圖簡單,但是很有韻味,巧妙地將古典與現代、個人與世界聯系了起來。像是一種隱喻,王仁華也在借此窺探外界,并由此開始,走向了全國,乃至世界。這幅畫獲得當年“新世紀·中國風情中國畫展”金獎,之后,頻繁得獎的態勢一發而不可收抬,似一匹騰空而出的黑馬,在個各類展覽中王仁華幾乎再沒有落選過。
其中,《知日守黑》獲新世界中國畫展銀獎;《尋風拾遺》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煙脂》獲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紀念蔣兆和誕辰100周年銀獎,《似水似風似云》獲2005年百家金陵畫展金獎,等等,她迅速躋身安徽省內獲獎最多、得獎質量最高的畫家之列。
這種幾無失手的狀態,除了深厚的基本功做支撐,很重要的原因是王仁華的畫有自己的靈魂與主題。在她的畫中,始終是以女性為主要創作題材。她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其實是她心靈翩翩起舞的“自度曲”。從內容上看,作品可以分為新舊兩個時代。舊時代的作品,多是在2004年之前創作的,以徽州女人為代表,多描述男權社會中有著不幸遭遇的美麗女性,孤獨寂寞,以《窺探》為代表。新時代的作品,是從2004年開始,則表現了現代女性生活的新風貌,以及這種新風貌與舊時代慣性直接的碰撞和摩擦,以《刀馬旦》、《著衣》等為代表。這一時期的寫意式工筆,在大塊沉重的墨色中透露出幾許輕快的色彩,作為人物畫的新體格和新嘗試,亦真亦幻,辦夢亦醒傾泄著神秘的靈魂之舞。
2004年之后的創作題材與她的京劇愛好有很大關系—她開始將戲劇融人生活。這一題材要表現的,并不是已經粉墨登場約演員,而是登臺之前的化妝間里的情形。年輕的女人們臉上剛剛施上白粉,頭上剛貼上貼片,衣著仍是留著時代印記的時尚裝束,在登臺前從鏡子里審視正在裝扮的白己。“我要抓的就是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把現代人的情趣表現出來,例如化妝時女孩兒們還有內心的私事,只有到舞臺上才拋下。而這一時刻,是很有味道的。”
這種戲與人生相融合的剎那,半真實,半虛無;半工筆,半寫意;半水墨、半色彩;半思古,半尋新;半生活,半夢境;半端莊,半癲狂。她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一些非現實場景--人生如戲,就這樣牢牢地抓住了現代人的眼球。
這種藝術上的深度與她的深度閱讀是不無關系的。曾經接觸過的那些古今中外哲學與美學的書籍,就這樣在意識深處影響了她,并在她這里開花結果。“那10年,我完成了很多積累,否則我后來是接不上的。美術這個行業,可以算是土匠,如果沒有自己的思想,就沒辦法往上繼續走。而恰恰文學這種樂西,可以自學。”
56歲那年,鑒于王仁華的成就,安徽省書畫院破格錄用王仁華為專業畫師,并且,還不斷有其他畫院向她伸出橄欖枝,2013年春,她獲得了國務院特殊津貼。這種情形在全國都是罕有的。
張愛玲說過,成名要趁早,而王仁華的成名證實另一種可能--笑在最后的人,笑得最美。
獲獎狀況和近期展覽
1994年作品《尋風拾遺》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2000年作品《窺探》獲“新世紀·中國風情中國畫展”金獎;
2001年作品《庭院深深》獲“二十一世紀中國畫澳大利亞展”銀獎;
2003年作品《景泰藍》獲“第二屆中國美術金彩獎”銀獎;
2004年作品《美眉》“第十屆全國美展”銅獎,并獲日本日中友好會館大賞(國畫最高獎);
作品《美眉之二》獲“首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作品展”優秀獎;
作品《胭脂》獲“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紀念蔣兆和誕辰100周年”銀獎;
2005年作品《花非花》獲“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代表大會美術特展”銅獎;
《似水、似風、似云》獲《中國美協百家金陵中國畫展》金獎;
2006年作品《云在青天水在瓶》獲“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提名資格展”優秀獎;
2008年作品《暗香浮動》入選“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
作品《知白守黑》獲“新世紀全國中國畫展”銀獎;
2009年作品《中國記憶》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作品《中國記憶》獲安徽美術大展金獎;
2010年“學院·經典----全國美術院校工筆名家作品展”參展作品《昨夜的風》、《胭脂》(武漢)
“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2010大寫意----國畫邀請展”參展作品《粉墨登場》、《青云出岫》(上海);
“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中國風格時代丹青·全國優秀作品展”參展作品《舞線》(廣東);
數風流人物----中國人物畫大展(南京);
2011年“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參展作品《線偶》、《墨貓白貓》(合肥);
丹青世界----中國現代工筆女畫家22人作品展(深圳);
“中國百家金陵畫展歷屆中國畫金獎作者邀請展”參展作品《徽班進京》、《大象無形》、(南京);
2012年作品《粉墨徽班》獲第四屆安徽省美術大展金獎;
全國工筆畫雙年(邀請)展”參展作品《粉墨徽班》、《青衣》(廈門);
“第二屆四川省工筆畫學會作品展暨名家邀請展”參展作品《大象無形》、《桃花渡》等(成都);
“墨香粵東----中國畫展”參展作品《難將心事和人說》等(廣東杜世平博物館);
“中國畫學會創會理事作品展”參展作品《上善若水》、《青云出岫》(山東);
“同在藍天下----為農民工塑像中國畫主題創作展”參展作品《凌云》(北京);
2013年“淺吟低唱----王仁華小品展”(北京);
“論古證今----首屆中國地域美術發展戰略論壇暨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參展作品《起舞弄清影》、《青石知己》(合肥);
“水墨清韻----2013·中國女美術家年度提名展”參展作品《白燭》、《寫意四條屏》(北京);
《美術報視野----中國美術2012》當代人物畫(十家)提名個案研究(杭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