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德林書
一
禪者,可以使自身精神與心靈達到自由的狀態。“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這是自古以來中國文人與藝術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里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
禪,自始至終就與中國文化尤其與書法結緣并且難以分開,是一種讓文人雅士向往的精神境界。時至今日,雖然自然與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還是有很多的藝術家始終如一的堅持傳統文人的理想目標,希望能夠讓自己的生活、精神得以凈化、禪定,以至于在自己創作的藝術作品中將個人心性的高潔得以充分展現。
張德林就是這樣一位藝術家,他生活在當下的俗世中,卻能夠讓我們從他身上和他的作品中看到一個超凡脫俗的禪者的印象。這種禪者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的閃現,而是體現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能夠讓任何一個沒有見過他的人可以從他的書法作品中感受到意味深長的禪境。
張德林對禪學的結緣是因為他的性情,而這種簡單、率真的性情更促進了他親近禪學的機緣。他與我的性情很相似,經歷也相似,我們都有過在寺院中長期居住修行的經歷。張德林曾經在滁州瑯琊寺深居簡出,每日以晨鐘暮鼓、經卷禪音相伴,過著聞香品茗,閉目觀想的生活。我能夠想象到張德林在寺院中參禪悟道的景象,朝花夕拾逐漸悟得無上境界,這就是他舍俗入禪的初衷。他把自己對生活的經歷與心靈的感悟升華到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思考,再回歸到對書法藝術本體的創作上,尤其是他對書法線條的造型、張力與神韻的把握,常常令觀者贊嘆不已。可以說,寺院的禪修經歷對他心境的澄明及他在書法上的領悟至關重要。他能夠像品嘗一杯香茗一樣,拿起、放下。能夠在超脫世俗與煩擾的生活間自在游走。他的心靈在經歷過無數次波動而終歸平靜,進入一個無人、無我之境,這就是他在書法創作中追求的禪境。他是將自己的生活、藝術與心靈渾然如一,圓融無礙。在動靜、呼吸間吐納天地,涵養宇宙。
二
書法最難得一個“雅”字。張德林的書法作品就有著超凡脫俗的“雅”!
我一直認為張德林對書法“線”的認識與理解超乎常人。當然,他的這種超乎常人的認識不是無源之水。這是他曾經夜以繼日的對書法線條的錘煉,加上他與生俱來的天賦一起成就的結果。
中國書法簡單來說就是線條的藝術,對線的理解與操控是一個書家一生追尋的目標。因此,從最初的技法訓練到最終的作品創作都是以線的質量和美感為中心。可以說,一個從事書法創作的人,如果線條的質量不高,作品上其它的一切似乎都沒必要再去審視。張德林恰恰在這一點上取得了作為一個書家非常難得的成就。縱觀他的作品,可見他對線條的理解與把握非常精準到位,格調高而且有個性、有神韻。
張德林近期創作的禪意書法,很難讓觀者看出其作品簡單出自何碑何帖,但似乎又包羅所有漢魏碑版的風骨及二王書風的法理。細細品讀,似乎又能從他作品中尋到他與近代大家于右任和弘一法師書法上的相似之處。張德林學于右任,就是學習于右任將行草書線條的韻味與碑刻書法的雄強相結合的創作方式。這種結合既能展現書法線條的張力,又不會失之于呆板,可以將書法線條的節奏與韻味在充滿張力的通篇章法上充分展示出來;而學習弘一法師,則不僅僅是從形式與線質上領悟,更重要的是字外功夫的培養,這就是張德林為什么去寺院參禪悟道的緣由了。張德林深知對弘一法師書法的學習不是簡單臨摹其書法作品本身就能領悟其精髓,還要有著對禪學的深刻理解與實踐體驗。明白了這個道理,才能明白弘一法師書法風貌的來歷,不是表面上簡單書寫的簡潔純凈即可,而是在內心深處已經了無塵埃,是在不執著、不妄念的狀態下才能書寫出來的作品。這就是一種有空不二的境界!
從無法到有法,再回歸到“無法”之境,是書法大家成就個人境界與風格的一個漸變規律。張德林就是在經歷這一規律的前兩個層次之后,正在進入第三個層次的轉換與蛻變。他作品中的那些線條能夠在亦動亦靜間變化如此自然如一,黑白空間那些若有若無、可有可無之處經營的如此微妙與完美,似乎已臻化境。
書家有真偽,偽書家不懂筆法者,十之七八,余者又有修養不濟者,更談不上書法創作的性情與精神投入。因此,能夠真正理解傳統書法的奧妙,又對書法未來發展的趨向有著清晰認識的人可謂少之又少,而張德林就是其中一位。張德林能夠在繼承中求發展,將傳統書法的筆精墨妙全然展現在自己的作品中,面貌獨特且法理俱在,實為難得。因此,身居京城的張德林在書法界能夠以作品獨特的面貌勝出,與他的淡定自若的心性及澄明無礙的狀態,還有他對藝術的探索精神分不開。他對書法長達數十年的技法錘煉和個人在書法上的真知灼見及創作成就,贏得了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曾來德先生的賞識。曾來德先生邀請張德林作為自己工作室的助教,不僅說明曾來德先生是慧眼識真才,也說明張德林是一位有真才實學的書家。
蘇金成:中國國家畫院課題組學術助理、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后、上海聚德拍賣有限公司學術顧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