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到頭來不由自 曾翔
曾翔開朗豪爽,健談善思,感性而又理性。篆刻雖為藝術之小宗,但其魅力讓他癡迷多年。他的篆刻作品爛漫古拙、自然率意,既有扎實的傳統功底也融入了許多現代新元素。
從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調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后,目前他擔任篆刻研究所所長。近日,記者在其工作室就篆刻研究所的工作、寫意篆刻、篆刻藝術市場等采訪了他。
據他介紹,由文化部主辦的二十人篆刻展將于今年4月底在日本舉行,展覽匯集了當代具有影響力印人的優秀作品。同時,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篆刻所首次主辦的寫意篆刻展也將在京亮相,邀約多位書法篆刻理論家針對當代寫意篆刻的現狀進行分析和梳理。
寫意其實不簡單
記者:為什么強調“寫意篆刻”?
曾翔:我們的傳統藝術一般分為兩個方面:工筆和寫意。寫意的藝術屬于文人雅玩,更講究情趣,講求精神寄托。國家畫院楊曉陽院長提倡“大寫意”,我們說“寫意篆刻”也是有意強調篆刻藝術的寫意精神,這正好也是針對當前篆刻領域里面的一種缺失。大家都在一窩蜂地追摹所謂的典雅、工穩、精致、流美那種制作的篆刻風氣,我們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寫意精神。
這些年的美術展覽,工筆畫屢屢獲獎,寫意畫反而不行。這可能與我們大的社會環境和審美是相關聯的。大家認為,寫意精神越來越缺失,印章在這種大的環境下不能不受到影響。提倡什么,往往就是什么缺失了。比如,我們要提倡舍己救人、吃虧是福,實際上就是這些東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古人的篆刻沒有寫意和不寫意之分,我們提倡“寫意篆刻”也是這樣,是因為寫意精神缺失了。
美術文化周刊:工筆畫在造型、技法、畫面整體上的優劣好判斷,對于寫意畫,卻沒有清晰的、公認的判斷標準。寫意篆刻是不是也面臨這個問題?寫意的篆刻更強調個人的表現,比如,字的篆法合不合規范,多一筆少一筆,在表現自我的同時還要盡可能符合傳統規范,是否也有一個度的把握?
曾翔:一些人認為寫意就是簡單,不合乎規范,寫意就是有點胡來,這是一種誤導。實際上,真正好的寫意是非常講究的,可能多一點不行,少一點也不行。寫意的標準往往比那種工整的、工穩的更高更難,就看這個度怎么把握到恰到好處,像齊白石那樣的大師就做到了。現在很多篆刻是工穩的路子,看起來很麻煩、很復雜,工藝性很強,藝術性卻很差。
寫意有沒有標準,要看是誰來看。我覺得審美對象很重要,就是誰來審美誰來看,是專家來看還是一般普通的大眾來看。專家來看,可能就是來看寫意的精神,他們知道這個東西好在什么地方,這個標準在專家們的心里,妙不可言。
其實很多人讀不懂寫意藝術。聽到“寫意”,就以為是胡抹幾筆。嚴格地講,寫意畫是不易于表演的,所以油畫家會說:你們的中國畫這么簡單。原因就是他們看見那些經常去表演的人。油畫畫起來很費時間,可以反復修改,而中國寫意畫的一點一畫可以在瞬間完成,表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是要用一輩子的功力錘煉的。具有寫意精神的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印章,很難用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寫意藝術妙不可言,很多人為之著迷,追求一輩子。
當代篆刻無流派
記者:篆刻研究所目前承擔了哪些工作? 曾翔:篆刻研究所的架子剛剛搭起來,是研究、創作、教學三位一體的模式,工作內容主要還是圍繞著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為重點。目前的專職人員只有我和魏廣君,單獨的活動還沒有真正開展起來。針對當前篆刻領域出現的重要問題,書法、篆刻的走向與發展,我們想做一些切切實實的研究和探索。我覺得活動不宜搞得太多,要做得有品質,對篆刻藝術的發展起到真正的推動作用。
記者:篆刻藝術在當代是否還有形成流派的可能? 曾翔:現在篆刻要分派,基本上是不成立的。篆刻過去有西泠八家,也不叫什么派。那個時候信息不發達,能夠形成地域特色。今天信息這么發達,想形成地域特色是很難的。一旦有個東西被發現搞成一個作品之后,網絡傳播這么發達,馬上就互相借鑒、融合、影響,所以想成為派非常難。這是客觀原因。在信息爆炸時代,不可能悄悄摸索多少年,有朝一日突然冒出來,像黃秋元、陳子莊當年那樣。今天,你在犄角旮旯呆著,發現誰搞得不錯,馬上就被人同化了。信息量太快,想開宗立派太難了。
再談主觀方面的原因。過去我們寫個帖起碼寫十年,家里窮,祖上傳下來的一本字帖,當做寶貝,寫字的時候不能弄臟了。現在比真跡還真跡的東西,以高科技的方式呈現在你的面前,很多的碑帖、印章看不過來。假如起王羲之于地下,讓他坐上飛機全國各地到處視察,然后他再想保持他的獨立性,我想王羲之也未必能做得到。這就是時代的不同。
如此說來,今天的藝術家要比古代的藝術家更難做,他的困難和挑戰更大。大家經常呼吁沒有大師,這個時代很難有大師。因為如今沒有給你產生大師的條件和土壤,這么大、雜的信息進入你的大腦,你還那么清晰、冷靜,不受左右干擾,多難!如果做到了,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你是大師,還一種可能你啥都不是。每個藝術家都要警覺。現在,只有堅守一種信念,才可能做出一點有個性的、有特色的東西,這就靠藝術家的智慧了。你的眼光是不是獨特,你把人家的東西拿來,并且表現得讓他看不到,那就是高手了。
看好篆刻藝術市場
記者:篆刻是一門小眾的藝術,有創作就有流通。篆刻家的市場情況怎樣?篆刻藝術如何形成一個合理的、健康的市場?
曾翔:中國書協成立以來,篆刻藝術發展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在發展中間也有些參差不齊,整體上對篆刻本身的認識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篆刻這個東西是小眾藝術,關注的人不多。篆刻家生存的環境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和影響。
書法這幾年稍好一點,篆刻還遠遠沒有被大眾所認識,它的生存空間決定了它的藝術取向。刻得相對工穩的篆刻,搞收藏的人能看得懂,所以大家就一窩蜂似地刻那種規整的、漂亮的印章。你刻得不漂亮,藝術性太強,實際上就是自己玩的事。我覺得藝術是很奢侈的玩意兒,它恰恰不是迎合市場,而是文人雅玩的東西。藝術走向市場、跟生活對接起來,必然會走向另外一條道路。一味去迎合市場這很麻煩,會影響我們整個的藝術觀,這是很嚴峻的問題。
當代的篆刻藝術,從欣賞的角度來講,基本沒有市場。從純欣賞角度去購藏篆刻藝術的人,少之又少。總體看,從改革開放到現在,篆刻市場慢慢地在形成。著名篆刻家如韓天衡、王鏞、石開先生,他們屬于年長一輩,刻得當然好,但因為價錢高,作品已經不適合一般人購藏,主要還是禮品市場。還有一些人有收藏的愛好,發現了篆刻市場問津的人很少,預見到篆刻未來的市場會很好。這樣的人現在有一部分,他們是篆刻藝術購藏的主體。現在有一批刻得很好的青年篆刻家開始有點兒市場了,他們手頭的活好、價錢便宜、增值的潛質比較大。
我一個朋友在潘家園擺攤刻印、賣石頭,最初刻一個字5塊錢,現在刻一個字幾百塊錢,已經在北京買了兩套房。這當然是少數。我認識的一些以篆刻起家的中青年作者,日子過得也挺好。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篆刻家的生存環境還是得到了大大的改觀。
隨著收藏熱的興旺,收藏家刻收藏印的人越來越多。每個收藏家都想刻一方規范點的印章,比如,“過眼是福”之類。篆刻家的生存環境也得到了一些改觀,跟收藏熱有關。但是相比于中國書法、中國畫,篆刻藝術的市場還有待發展、開掘。很多人從收藏石頭開始進而收藏印章,因為好的印章石越來越少,再找一個很好的刻手刻上一個有藝術性的作品,一塊石頭就有了兩種價值。現在大家覺得沒有什么可以收藏了,印章倒是一個很好的收藏選擇。我相信,這個市場會越來越好。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