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杰
今天,水墨已成為一個顯學話題,從大陸、臺灣、新加坡至美國、加拿大,以及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有關的展覽和研討此起彼伏。但似乎還沒有人真正從源頭去梳理當代水墨的緣起、發展、變革、實驗;以及水墨藝術家的成長、變遷、分化。
無論水墨在今天呈現什么狀態;其成就如何,我們都無法回避1980年代的濫觴時期,作為當代水墨最重要的變革期和實驗期,1980年代的水墨文獻匯聚,將令我們清晰水墨發展的脈絡,趨勢及其推動力量。
在1985的新潮美術時期,水墨的變革并沒有作為一個重要力量,評論界關注的是個別潮人。無論是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還是后來尤倫斯藝術中心開館展的85‘新潮美術大展,水墨也并未被引起重視。至于1985年之前的水墨實驗,幾乎已經被忽略不計了。
這個展覽定位在生態文獻,是希望通過文獻梳理,讓后來的研究者和史學家了解水墨嬯變期的源流。文獻展讓我們看到;在85潮漲之前,
水墨實驗在各地早已暗流涌動、風生水起。事實上,自70年代末起,藝術界那些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文革模式感到厭倦和深惡痛絕的藝術家們,在剛剛開放的藝術領域,一旦呼吸到新鮮空氣,再也壓印不住創作沖動。至少在1979年以后,一些藝術家已開始進行水墨的變革與實驗,并設法在多處舉辦展覽。如1979年北京的星星畫會、1980年上海的草草社、1984年沈忱等人在北京的展覽。80年代藝術界的西化浪潮主要并不突顯在水墨,特別是80年代初的水墨實驗,由于沒有媒體介入和報道,(《中國美術報》和《美術思潮》還未誕生)幾乎都是各自為戰,很少引起關注。但是在79年至84年的這些作品中,對藝術語言的探索,文化和精神的體現,并非如有人說的純粹“用中國毛筆去畫西方抽象畫”。如仇德樹的裂痕與印章作品,余友涵、沈忱的抽象水墨、張健君的水墨裝置,蒲國昌、李津的野性民風到張進的彩墨長卷,無不是在顛覆傳統、探索一條本土文化精神的當代藝術。
85年以后,由于“中國美術報”的巨大影響,新藝術的浪潮席卷全國,谷文達、沈勤、鄭重賓、袁順、王川、廣曜、楊詰蒼、任戩、陳心懋、劉子健、張羽等成為這一時期新水墨的重要力量,并使新水墨成為新潮美術的一個前沿部分。
在這個文獻展中,當代水墨最初的成長軌跡令人矚目,在這些被記載和沒有被記載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見藝術家自述),滋生這些作品的土壤、起因;內部和外部環境,這些作品和九零年代及當下水墨現象的上下文關系。它深刻地折射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中國當代藝術史的演進方式。同時也可以糾正某些藝術史寫作上的偏頗。
這個展覽也將證明,80年代以來中國藝術史一個重要的現象是當代水墨的發生。他的文化承載、精神容量、理論論爭、多元形態、生命力、延續性和獨特性已在今天得到了印證。
除了作品,展覽對所有藝術家在1980年代的創作狀態以及對水墨形態的思考作了一次問卷調查,這有助于我們了解水墨思想史以及中國文化變革時期藝術家的步履、抱負和他們的局限。
展覽還邀請了持不同觀點的評論家撰稿讓大家各持其說。
由于種種原因,還有一些藝術家沒能聯系上,這也是本文在付梓之前的一個遺憾。
潮與流—1980年代水墨調查
潮與流—1980年代水墨調查
潮與流—1980年代水墨調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