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序》局部

《蘭亭序》局部
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見到王羲之的真跡了,所謂為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這些摹本成了分析王羲之書法最重要的文本依據。“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我更看重的是它的書法審美與創作影響。《蘭亭序》獨特的書寫語言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范式,本文從尖鋒用筆的角度對它做更細致的分析。此文僅以馮承素摹本(世稱“神龍本”)作為分析的范本。
尖鋒用筆,就是充分調用筆尖的鋒毫,并由細細的鋒毫引發獨特的筆勢。我們通常將筆毫劃分成筆尖、筆肚、筆根三部分。尖鋒就是指毛筆前端的三分之一,甚至指向筆毫的頂端處。
《蘭亭序》寫于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51歲。從他不到60歲的壽程中,51歲已屬晚年,經歷了大半生的書寫錘煉,其技術已是爐火純青。王羲之中年階段的果敢率性到晚年逐漸走向平和與精微,《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就是王羲之從創作中期走向晚期的過渡風格。此三帖用筆比中期更精致,結構更精準,為《蘭亭序》經典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羲之中期對提按用力的把握和提按產生的節奏感的微妙體會,使他形成獨特的“一拓直下”的筆法,并且成為他這一時期的主體書寫語言,《喪亂帖》《二謝帖》《孔侍中帖》《頻有哀禍帖》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這一時期成熟的書寫語言也使他的行草書從早期簡約的用筆動作走向了豐富。早期的《姨母帖》《行穰帖》多少還帶有民間行草書的書寫特征,其中《行穰帖》應該是早期向中期過渡的作品風格。
站在筆法的角度縱觀王羲之書法演變的過程,其筆法用鋒由粗率不斷走向精微,《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作為《蘭亭序》尖鋒用筆的前奏,把《蘭亭序》的尖鋒用筆推向了歷史的極致。
首先,我們察看《蘭亭序》尖鋒起筆入紙。
《蘭亭序》中長長的尖鋒入紙是其他任何作品都不曾有過的,并且幾乎每個字的每個獨立筆畫都是尖鋒入紙。這跟他中期的《喪亂帖》《頻有哀禍帖》不一樣。他中期尖鋒入紙帶有側鋒“切”的動作,然后再擺正筆鋒,所以中期的行草書入鋒的尖細線條很短。側鋒入紙后筆向下鋪的力量大,轉折處多方折,用筆多干脆利落。由此考察王羲之行草書的書寫過程,早期像《姨母帖》這樣帶有篆籀意味的用筆可能會有像“轉指”捻管的動作。《蘭亭序》更重用鋒,長長的尖鋒入紙后要行走一段過程再漸漸加力,使筆畫慢慢變粗起來。《蘭亭序》的動作要比王羲之中期的用筆速度更為緩和,對筆鋒的體會比中期更在意。《蘭亭序》對筆尖鋒毫的體會很細膩,這種敏感的體驗貫穿在《蘭亭序》整體的行筆過程中,起筆、運筆到收筆都對筆鋒有特別的關注。
其次我們看《蘭亭序》尖鋒運筆與調鋒。
很明顯,《蘭亭序》的點畫形質要比王羲之的其他作品豐富,特別是在行筆轉折處方圓結合,筆與筆之間的映帶自然流暢。這些都不同于他中期作品的果敢。《蘭亭序》行云流水的走筆,偶爾帶有中期累積的方折爽勁。由長長尖鋒入紙后逐漸增加往下按的力量,這種尖鋒行筆形成的筆勢舒展,行筆也很精致干凈。尖鋒的筆勢在運筆中也容易構成精準的結字。很多人在解讀《蘭亭序》用筆時常強調迅急,由快產生單一筆勢,然而由于用筆過快,筆與紙之間產生的摩擦一掠而過,失去了調控之下的筆與紙自然生發的蘊藉與從容的風流。當然也不能太慢,《蘭亭序》運筆的快慢是由筆勢的映帶和駐鋒發力的節奏形成的。
最后,我們再看看《蘭亭序》的收筆。
在《蘭亭序》的收筆里,有一半的筆畫是尖鋒狀態的收筆,很多收筆其實就是另一個筆畫的起筆。這種收筆就是筆勢的延伸,最終呈現的線質也是長長的尖鋒形態。點畫形態雖然已停止,但內在的筆勢和空中的力量才剛剛開始。白砥在《王羲之書法解析》中論述到鋒尖使牽帶成為了可能:“王羲之通過對鋒尖的有效利用,不僅使點畫之間的時間性加強了,同時使上下字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了。”尖鋒收筆,映帶成為了下一筆畫的起筆,特別是單字內部的筆畫映帶更見鋒勢的連貫。《蘭亭序》單獨成字,上下并不連帶,但給人一以貫之的感覺,這與他尖鋒筆勢的映帶有很大關系。《蘭亭序》的收筆或含或露,多姿多彩。
《蘭亭序》尖鋒書寫形成新的審美范式。
王羲之的作品,特別在《蘭亭序》之前,可見的墨跡文字書寫并無尖鋒意識與應用,在民間書寫(樓蘭殘紙)和漢簡草書里都沒發現對尖鋒自覺運用的書寫意識。可以肯定,《蘭亭序》尖鋒起訖的用筆使得每一次點畫成形更為完整,同時尖鋒的應用在書寫中必然趨向于細致與精微。尖鋒入紙動作要求準確精到,入紙后在運筆過程中穩定而自由地調度,這些都必須對鋒尖精準把握。《蘭亭序》經歷了王羲之大半生的書寫體驗,對筆鋒的表達能力越發老到。
尖鋒筆法在王羲之的行草書創作里成為了他一生書寫發展的方向。可以說,王羲之書法風格的變遷與發展就是對尖鋒體驗的發展。從早期的《姨母帖》起筆處于裹鋒狀態到中期《二謝帖》《喪亂帖》等尖鋒入紙后下切直行的“一拓直下”的筆鋒意識出現,到中后期《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強化鋒尖引導下的精致,再到《蘭亭序》長長的尖鋒入紙,并以此形成運筆動力導向,把尖鋒用筆帶到了極致。
尖鋒入紙,筆尖在紙面形成的細尖錐面在運筆中給各種使轉、提按帶來了很大的自由空間,它的受力面小使筆畫的可塑性強。通過對筆鋒運行提按、回轉,很容易使筆鋒回到中鋒狀態。筆畫的連帶在中鋒狀態下為連續書寫帶來了更多的便利,這也是一改章草筆勢獨立的新筆法。從筆法史上看,《蘭亭序》將筆鋒應用提升到了新的歷史高度。《蘭亭序》和王羲之的其他經典作品一起構成了“帖學”的源頭,同時也構成士大夫書法創作核心的審美范式。這種審美范式主要指王羲之的尖鋒運筆獨特筆法形成的精致、健朗的審美特征。
《蘭亭序》尖鋒運筆形成點畫的尖角與直角,以及內向結構體勢形成各種銳角與直角。這種尖、直形成的清晰空間輪廓,結構簡潔,空間分布均勻,給人干凈清朗之感。這種清朗很自然地成為后世書法審美與創作參照的坐標。后人從空間角度出發,分析《蘭亭序》空間的變化與集散關系,當然有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字形特征,但《蘭亭序》很多空間變化是由筆勢本身的映帶而形成的自然書寫的結果。《蘭亭序》的節奏如果用樂器來比喻,它就像古箏,聲音清脆,不像二胡音色連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