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甫帖原件首次公開亮相

手持式無線視頻數碼設備對功甫帖進行了現場放大掃描

功甫帖6000萬像素高清背光照
2013年9月,收藏家劉益謙在紐約蘇富比拍賣行以822.9萬美元(約合5037萬元人民幣)拍得蘇軾的《功甫帖》,計劃于2014年在即將開館的龍美術館中展出。2013年歲末,《功甫帖》被上海博物館3位研究員公開質疑為“清代雙鉤廓填偽本”,隨后短短兩個月,收藏界、書畫鑒定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學術的昌明源于信息的透明、充分的資料和嚴謹的方法。在這場波譎云詭《功甫帖》之爭中,無論持何種觀點者,絕大多數人均未見過真跡。有鑒于此, 2月18日下午,上海龍美術館在京公開展示了《功甫帖》原件。
在這次《功甫帖》國內的首次公開亮相的面見會中,上海龍美術館對社會公布了《功甫帖》高清影像資料和技術鑒定結果,否定了此前上海博物館指《功甫帖》為“清代雙鉤廓填偽本”的結論,并結合高清影像與到會人士一起比對見證了原作與鉤摹本的諸多本質顯著差別。
當天公布的影像包括《功甫帖》1200dpi高清掃描圖、6000萬像素高清背光圖,以及數碼顯微鏡放大50倍效果圖,主辦方并用手持式無線視頻數碼設備對功甫帖進行了現場放大掃描。這是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史上首次采用多種現代技術設備對一件古代書畫作品做出綜合鑒定。
關于紙張
香港“近墨堂書法研究基金會”對《功甫帖》做了技術鑒定,得出以下四條結論:一、《功甫帖》用紙不是羅紋紙;二、功甫帖用紙與已知的北宋李建中《同年帖》、 蘇軾《致知縣朝奉》札為同一種表面紋理的紙張;三、《功甫帖》用紙偏厚,透光性不好,不適合鉤摹或者映寫;四、《功甫帖》是自然書寫,而不是任何一種鉤摹方式。
古代書畫收藏家朱紹良認為,紙張問題是決定真偽的最主要的因素,它決定是否鉤摹的關鍵。據朱紹良介紹,蘇軾《功甫帖》屬于“國紙”楮皮紙,北宋四家蘇、黃、米、蔡四大家喜用皮紙,易于有自己特點。
對于“雙鉤廓填”說
對于“雙鉤廓填”說,朱紹良表示,從紙張上看,蘇軾《功甫帖》墨跡本紙張為北宋用紙,屬于蘇軾習慣性用紙,紙地簾紋明顯為北宋竹簾抄紙,這么厚的楮皮紙根本不適合鉤摹,也不具備勾描使用的透明性;另外從墨跡上看,蘇軾《功甫帖》墨跡本是書寫墨跡,未見勾描輪廓線,無鉤摹復筆痕跡,自然形成且有漬墨痕跡。
著名鑒藏家蕭平表示,真跡與印刷品差別較大,見到真跡后,不需要高倍放大鏡就能看到《功甫帖》運筆的先后,蘇東坡書寫不懸腕,抓筆比較低,著墨比較濃,下筆比較慢,現在憑肉眼便能看出書寫痕跡,所以是書寫的而不是雙鉤廓填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書畫收藏家陸忠陸忠認稱,解決“雙鉤廓填”的問題其實非常簡單,在高倍光學成像設備或太陽光下,正面反面一照,是自然書寫的還是勾摹的立見分曉。
書法家李躍林認為,《功甫帖》本身的點畫邊緣的聚墨痕的特點,進一步證明非雙鉤能做到。這些聚墨痕與雙鉤的墨線的形態,有本質的區別。《功甫帖》真跡的聚墨痕與翁方綱的雙鉤本的勾線相比有本質的區別,是粗糙而自然的,是不可能由雙鉤造成。
關于《功甫帖》的印章
印章是《功甫帖》真偽爭論的另一個重點。主辦方結合最新的多位專家文章指出功甫帖上的兩方殘印,應該合并釋讀為“義陽世家”印。圖像比對分析,這一印章與臺北故宮收藏的北宋徐鉉《私誠帖》 北宋呂公綽《真誨帖》、北宋黃庭堅《嬰香帖》等北宋名跡中的“義陽世家”印章相一致。
而《真誨帖》和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歐陽詢《千字文》中的“莆陽傅氏”、“清叔玩府”等印鑒和宋傅洵美《義陽世家事略》等宋代文獻,則進一步把“義陽世家”印鑒的所有者,推向了宋代的傅氏家族,從而使功甫帖的早期遞藏史出現了明確線索。
此外,發布會現場多位專家學者還從筆跡特征、著錄等角度,對蘇軾功甫帖進行了論證。
主辦方透露,鑒于功甫帖爭論所反映出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問題,龍美術館將會在今年晚些時候結合《功甫帖》召開有關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的國際研討會,并將作為系列活動持續推出,以期為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的學術發展提供更多的空間和平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