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古人有頗多見解,諸如“書到用時方恨少”,諸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心目中最動人之場景莫過于讀書。也正因此,才孕育、衍化了藝術兼實用二者并蓄的竹雕“二喬圖筆筒”。
此竹雕筆筒是我剛于一古玩市場上買得。筆筒的直徑為11厘米,高為16厘米。此竹雕筆筒色厚重沉穩,包漿溫潤,二喬并讀之人物刻畫神情豐富,表現細膩,深雕薄地陽文,為清代早期(17世紀)的竹雕作品。“薄地陽文”之技法,就是“平面起凸”,即將花紋以外部分除去,以使主題部分微高。背景大片留白以表現竹質紋理的天然美。
二喬故事是描寫三國時喬公之兩位女兒,長裙高髻,神態端莊,既有沉魚落雁之姿,又帶出塵脫俗之態。此二位《三國志》中所描述的絕色美女,一個嫁給了孫策,一個嫁給了周瑜。兩位大將軍之妻、兩個姊妹,她們并坐一起,一個手執書本,一個手執團扇,全神貫注共讀一書,其情其景,讓人動容。
我將這只筆筒放于書桌之上,看著集美貌、柔順,又勤儉、慈幼的二喬,內心深處總在猜想:她倆讀的是什么?這樣津津有味,是《女四書》中的哪一部?《女誡》、《內訓》還是《女論語》、《女范捷錄》?抑或是在用心學習針線刺繡等女紅吧。
竹不但形體優美,還被士人喻為正直氣節之象征,因此竹刻筆筒作為文房之小器,一向頗得文人雅士的青睞,每每置于畫案、書桌,其精致古雅,其畫意高遠,一直為藏家所鐘愛。
竹雕最早見于戰國時期,至明清時期,被士人推崇至巔峰,因此這一時期的竹雕筆筒最為珍貴,其市場價位也明顯高于其他時期。竹雕的材質主要以竹竿和竹根為主,此筆筒正是以竹竿雕刻而成。
本人購得的這件竹雕“二喬圖筆筒”,因為朝代悠遠、歸置不妥等因素,導致筆筒部分裂紋明顯,但仍不失為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佳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