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士利正在展示藏品
古陶器“面世”不到百年
2000年前的東漢,中國人創(chuàng)造了瓷器并發(fā)明了造紙術(shù)。而8000年前的大地灣文化,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彩陶。因此,可以說5000年的華夏文明,都可以在彩陶中找到蹤跡,這也成為了陶器藏家對其癡迷的最大原因。
在中國陶器收藏界,田士利是一個被諸多藏家熟識的名字,他編寫的《彩陶收藏》和《彩陶收藏新論》成為了許多入門藏家的
教科書。而他打造的“天津三品堂古陶博物館”更是以媲美專業(yè)博物館的藏品水平引得全國藏友前來參觀。
“雖然歷史悠久,但在收藏領域,彩陶卻是一個新興事物。”田士利介紹說,彩陶雖然有著很長的歷史,但卻是在1921年才被正式發(fā)現(xiàn),至今不過90余年。研究時間短、人數(shù)少,使得這種來自遠古的器物不可避免地留下許多未解之謎。
精品普品價值相距甚遠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農(nóng)民家的陶器特別便宜,基本上百元就能買到一件精品,有時甚至用幾雙布鞋就能換到一件品相不錯的陶器。但慢慢收藏的人多了,價格自然也就水漲船高。”田士利舉例,譬如一件30厘米半山文化的網(wǎng)紋彩陶瓶,在20年前只要三五百元一個,現(xiàn)在至少都要15萬元一個,身價翻了300倍。
雖然古陶器價格水漲船高,但也并非所有的陶器都有如此好的走勢。渤海早報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目前陶器市場上的價格參差不齊,古陶精品大都價值不菲,一件可高達近百萬元,但幾百元上千元也能買到一件低端古陶,精品與普品的價格相差了十萬八千里。
“馬家窯”古陶最受關注
行內(nèi)稱為包漿,這使得古陶看起來更具歷史感、陳舊感,更具藝術(shù)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彩陶的完整與否對于其藝術(shù)價值及收藏價值的影響,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重要。在彩陶收藏圈中,流傳著一句田士利的名言,就是“破陶不破價”。他舉例說,一件摔壞了的彩陶,將它拼合起來,它仍然具有價值。因為它太過古老,留存下來的數(shù)量也太少。即使在一些國家級博物館和省級博物館中,也多有殘缺彩陶器收藏。“瓷器摔碎了,價值僅剩10%,而陶器摔碎了,價值還能保存60%以上。”
“如今的收藏市場,距今5700余年的馬家窯文化古陶最受藏家關注。”指著展館中幾件造型精美、品相完好的陶罐,田士利表示,這些陶器生產(chǎn)制作起源于黃河流域,并因其地方土壤和氣候等因素,其存世量最多,保存最好,因此品相也為上佳。“有時候,剛出土的馬家窯彩陶的顏色就跟新燒制出來的一樣。”
“古陶除了看年代,更重要的還是看造型、品相。因此,陶器一定要花紋漂亮、器形大、品相好、造型優(yōu)美才更值錢。”田士利介紹說,表面沒有脫漆的古陶器,往往會形成氧化層,在
還是處于“不溫不火”
“玩陶”將近50年,田士利早已成為古陶收藏圈的專家,為了讓更多收藏愛好者認識古陶收藏,他更是將自己的56件珍貴藏品捐獻給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
“雖然古陶收藏在這幾年收藏熱的大潮下逐漸升溫,但由于政策方面的限制,還是處在一個
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田士利說,有關部門對于彩陶收藏有著嚴格的限制,不允許經(jīng)營古代陶器,使得古陶玩家只能依靠藏家間的交流獲得藏品,雖然切斷了彩陶進入流通領域渠道,但不少珍品被推向了‘黑市’。”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