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顧安《竹石圖》軸 至正十九年(1359年)作

元顧安 《拳石新篁圖》軸 元至正乙巳年(1365年)作 縱91厘米 橫33.1厘米

《幽篁秀石圖》軸 縱184厘米 橫102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武漢 李笙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四季長青的竹歷來都是畫家所鐘愛的傳統題材。竹,不畏嚴寒,修身直立,中通勁節,清雅脫俗,清秀于外,雅逸于心,名列“四君子”和“歲寒三友”,令歷代騷人墨客為之傾倒,甘愿為之不惜筆墨,或絞盡腦汁賦詩吟詠,或寄寓縱情潑墨繪之,與竹為鄰,萬般鐘愛。在風云變幻的歷代興替中,最短的元代雖不足百年,但畫壇名家輩出,如趙孟、吳鎮、柯九思等都是名重一時的畫竹名家,李衎更是將自己對前人和他自己生平畫竹的經驗進行總結,撰成《竹譜》一書,廣征博引,頗稱淹雅,顧安亦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顧安的《竹石圖》軸(圖1) 縱170.7厘米,橫99.7厘米,絹本設色。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畫面構圖極其簡練,但師法自然,結構謹嚴,疏密相間,張弛有致。數竿修竹在風中搖曳,枝葉扶疏,與一旁的磐石相依相偎,顧盼生姿,顯示出一種生命的活力。畫面布景和諧,只見一塊堅硬的大磐石臥于下方,另有數塊小石隨意點綴,石上苔痕點點,顯示出磐石經受風雨洗禮的滄桑久遠。在石側、石后,幾竿修竹傲立,雖身姿纖細,但竿竿挺拔,在清風的吹拂下,枝葉婆娑,仿佛幾位窈窕的仙女,嫵媚而又不失勁節豐姿,顯示了作者細膩、純熟的筆法。石縫間和空地上,雜草叢生,幾株竹筍拱出地表,長成新篁,意境幽深。磐石以中鋒勾勒皴擦而成。竹竿以淡墨勾畫,枝節圓潤,勁拔畢現。竹葉以濃墨撇寫,明暗相間,繁密而不亂,向背俯仰各具姿態,神氣俱全。運筆遒勁挺秀,用墨潤澤清新,以墨色深淺描繪竹子之遠近、向背,深得文湖州(文同)畫竹妙意。整個畫面高古雅潔,構圖極富層次感,濃淡相宜,取勢嫻熟。特別是風中竹葉的動感之態,讓人油然而生出“舉頭忽看不似畫,側耳靜聽疑有聲”的美妙感受。在畫左上有作者款識:“至正十九年三月二日顧定之寫。”至正為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的年號,至正十九年為1359年,顧安時已年逾古稀。此幅《竹石圖》為其晚年作品,技法純熟,簡潔精妙,筆墨渾厚沉著而無半點凝滯,靈秀之氣溢于楮墨。從中可管窺見作者借畫竹石,來標榜自己如竹一般高潔的思想感情和不同凡俗的精神氣質。
顧安《拳石新篁圖》軸(圖2) 縱91厘米,橫33.1厘米,紙本。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圖構圖簡潔,只有一塊小石和數竿新竹。小石如拳,靜靜地占據了畫幅左下角位置,一叢荊棘蔓生于石上。石旁,幾竿新竹依石而立,枝節橫生,勁節畢顯。與竹竿的瘦削細長不同的是:竹葉的描繪極其夸張,碩大如揮舞的劍戟,與竹竿的纖細形成視覺上的強烈反差。作者筆法老到,勁健有力。墨色的運用,濃淡、明暗拿捏有度,使畫面墨色清潤濃厚,各得其宜,頗具神韻。畫面上方,自右至左有百不居士題詩和清乾隆皇帝御題詩各一首,百不居士題詩云:“節君自是非今爾,石丈誰能拜下風。惟有王猷并米芾,高情千古遠相同。”字里行間給予顧安作品極高的評價。乾隆詩云:“一拳之石幾葉竹,空谷無人結契幽。淡靄輕煙風入際,聲相應復氣相求。”觀畫上作者款識“至正乙巳閏月寫于歲寒樓定之”,可知這幅畫創作于元至正乙巳年(1365年),正是顧安去世之年,其生命不息、藝術不輟的精神寫照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顧安《幽篁秀石圖》軸(圖3) 縱184厘米,橫102厘米,絹本。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畫面構圖飽滿,情趣橫生。作者運筆落墨進止雍容,瀟灑縱逸。圖中一片修長蒼翠的茂竹,亭亭玉立,圍繞著一塊嶙峋剔透的怪石恣意生長,幾株雜草叢生,與幾枝新生的竹筍一起,昭示著一種生生不息的自然法則,很好地烘托了畫面效果。元末明初書法家、鑒賞家張紳與顧安友情甚篤,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幅顧安、張紳、倪瓚合作的《古木竹石圖》軸,顧安畫古木,張紳繪修竹,3年后倪瓚另畫石頭并題詩,裝裱后珠聯璧合,成為傳世名畫。在這幅畫的左上方,有張紳所題詩句,書法墨氣蒼古,一氣呵成,詩畫結合,相得益彰。
顧安生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卒于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字定之,自號迂訥老人,平江(今江蘇蘇州)人,祖籍淮東(今屬江蘇北部),故自稱“淮東顧定之”。官至泉州路樞密院判官。墨竹畫法興起于北宋時期,到了元代蔚然成風,成為元代畫家寫意寄興的重要題材之一,以至于形成中國畫科中的傳統畫法。顧安以善畫墨竹名世,遠師北宋畫竹名家文同,宗法李衎,兼容趙孟、柯九思諸家,自成面貌。顧安喜畫風竹新篁嫩筍,在表現上追求刻畫出竹子“清且真”的物態風神和內在品性,強調畫竹藝術除了講究筆墨趣味,還應具有寫實精神,所繪竹子均枝干勁挺,葉片繁茂,不卑不亢,意態飛揚,充滿文人畫的清潤情調。
觀上述數幅墨竹畫,作者用筆勁健沉靜,兼工帶寫,以中鋒行筆,兼容側鋒,幾乎不見復筆。尤其是竹葉的畫技,以書法的撇、捺起筆和收筆,體現了趙孟所倡導的“寫竹還需八法通”的畫竹原則,使畫面顯得條理清晰,清疏淡雅,氣韻生動。竹與石相互呼應,或端然靜臥,或綽約多姿,二者一靜一動相映成趣,間以野草、嫩筍、新篁、荊棘襯景,濃淡干濕并用,構成了一幅幅幽雅明快、生機勃勃的超逸意境,很好地突出了畫面的主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