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名家楊休
【從經商到文化產業】
“我大大小小做過不下30種產品。”2014年才44歲的楊休,在創業道路上已經摸爬滾打了許多年。
楊休在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以后,就在大學教古文,1990年下海經商。從最開始的天地美食、小型飛機、保健品、電動自行車,直到后來投資新材料生產、生物工程、房地產領域。
下海之初,年僅29歲的楊休沒有什么資金。天地美食飯店,是楊休最開始創業時經營的第一份事業。積累了一定資本后,楊休開始進入實業領域。當時馬路上都是燃油助動車,楊休認為污染太厲害,電力自行車會更有市場。1998年,天地集團決定投資生產“大陸鴿”牌電動自行車,這是國內最早的電動自行車品牌之一。楊休后來還在眾多高科技領域進行了投資,天地集團下屬有很多高科技企業,諸如南京天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這些公司雖都是本行業中規模較大、技術較先進的企業,但市場相對有限,發展緩慢,因此,楊休開始把主要投資轉向房地產業。
2000年,楊休開始在南京投資建設房地產項目天地新城。“當時,也是第一個大盤項目。”楊休說,“在那個時候,房地產行業還不像今天這樣熱鬧,很少有人敢開發70萬平方米的樓盤。”
其后,楊休又開發了太湖長沙島別墅項目,帶有660個碼頭泊位的600套高檔臨湖別墅的推出,使他迅速在地產界崛起。此外,“天地集團還開發了很多商業地產項目,因此我也想做一些連鎖百貨業務。”
做過許多行業之后,楊休仍然想嘗試新的領域。曾經就讀于南京大學歷史系的楊休,對于帶有點“歷史”痕跡的東西自然情有獨鐘。長風堂博物館是由天地集團主辦的一家民營博物館,也被認為是中國民間最大的書畫收藏館。這是楊休與其他三位企業家合資開設的,楊休占70%的股份。“開博物館一方面是我個人的愛好,”楊休說,“也算是天地集團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嘗試。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楊休的快意人生】
“余幼習六藝,沉迷史籍。年弱冠,游學金陵。受師傳于先正,得啟蒙于鴻儒。時國運即轉,躬逢盛世,教化已開,百廢并舉。余以書畫篆刻之末技,換得學雜之費,尚有余裕。自是有收藏之好,迄今凡二十四載矣。及至投筆經商,事業小成,無論薪俸紅利,茍有余財,咸購古董。無論金石書畫、古籍善本、青銅陶瓷,盡收齋中。”這是楊休為自己的長風堂博物館所作序文的一部分,每個字都是他從歷朝歷代的經典碑帖中選出,然后匯于一處,盡顯風雅。
楊休的辦公室就在博物館樓上,一出電梯,即見一巨大銅鼎,諸多名家真跡懸掛于墻,中式風格古樸大氣,這些全由楊休本人設計。得閑的時候,楊休也好“筆墨臺”,寫幾個大字,畫山川風景。有一回,敬華拍賣的老板來訪,他一眼看出楊休辦公室里的那幅畫是傅抱石之作,再走近看,覺得有點怪,原來是楊休所畫。
和楊休談工作,估計聽不到一字半句,公司運營20多年,已然成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所以別指望他回憶經商坎坷之路,如今他更愛談的是書畫、歷史和文物鑒定教育,那才是人生真正快意處,甚至帶有一點使命感,“因為國家太需要文物鑒定了,保險公司不給拍賣公司保險,他不敢保險,銀行也不敢貸款,因為沒有專業人員鑒定這些東西的價格。公檢法抓貪官,判定是否賄賂,要將文物也算進去,但如果混淆真假,豈不是冤枉人家?文物鑒定牽連面很多,不光是拍賣行。”楊休決定花10年功夫,培養中國的鑒定專家,目前他教授的范圍從本科一直到博士,每周6節課,一堂課50分鐘。聽楊休上課,應該是很過癮的,這位老師知無不言,把所有知識傾囊而出,他也坦誠至極,“反正我不靠鑒定吃飯,不怕!”
明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楊休的癖好可不少,除了收藏書畫,青銅收了不下700件,大部分都是以前在安徽北部、山東一帶當破爛收回來,讀書的時候,一到寒暑假,就去逛廢品回收站。還有信札、雜件等,收藏它們求的無非是與歷史連接的一種快意。
再說茶,雖然不敢和陸羽比,但目前對茶的研究,能和他比的人可真不多。楊休沒事,就愛喝茶,春天就喝龍井和碧螺春,過了季節,就喝大紅袍和有二三十年歷史的烏龍茶,“這種茶,不傷人,味道也比較好。” 最不喜歡的就是鐵觀音,“妖冶、香艷,但很多人就喜歡。”煙酒也是快意生活的小點綴,“我抽煙是為了健康,不抽煙,心情不好,抽了心情就好。 ”
楊休的養龍山莊設了一個規定:來此吃住不用花錢,但是一定要帶書,可以帶自己寫的書,也可以是外面買的書。如今辦公室書架上的書所剩無幾,幾乎都搬到山莊去了,想來定是汗牛充棟。作為一個文人養性的地方,養龍山莊將用于查閱資料、研究之用,包括40間客房,幾千平米的藏書庫,將來還要建造文物修復和裱畫的作坊。藏書樓名為“騰龍閣”,寓意養著的龍展翅高飛。
楊休晚上幾乎不寐,白天處理完社會上的事,晚上就做自己的事,看書、研究、備課,所以知天文地理,通詩書文論,能琴棋書畫,懂醫道武術。楊休讀書無數,通俗作家里他首推金庸,并一再感嘆“他的知識太淵博”,最喜歡金庸筆下的人物之最—令狐沖,他灑脫、磊落、赤誠,彈一曲《笑傲江湖》,便覺暢情適意,豈不似楊休之快意放達?
【東方之門】
不久之前,蘇州建筑“東方之門”走紅網絡,這個建筑被網友們默契的命名為“秋褲”,而今,在對“秋褲”的調侃終于告一段落之后,它的主人楊休卻亮相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楊休都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楊休表示:“除了蘇州的東方之門外,未來還將在中國的幾個發達城市再建四座東方之門。”
一直關注著“秋褲”動向的微博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消息,11月5日,南方都市報在自己的微博上這樣陳述了此事:楊休在蘇州金雞湖畔投資近90億建造“東方之門,其外形被調侃為“一條特大號的秋褲”。楊休說他不缺錢,所收藏書畫藝術品“估價至少50億以上”,想再建四座東方之門,分別在南京或常州、北京、上海和香港。
僅蘇州的東方之門就投資近90億,那其他的幾個“門”的資金從何而來?得要多財大氣粗才能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人們不禁要問,楊休是誰?
在東方之門成名之前,楊休幾乎是不為人知的——雖然他之前的已經捐贈了4億元給南京大學。楊休一直默默的關注著微博,就在對東方之門的調侃慢慢平息之后,他才愿意對媒體做一些相關的說明。
雖然已經坐擁億萬身家,他認可自己的身份是“主業是教書,副業是經商。”對于他是如何積累到如此多的財富,我們不得而知,但他說他的書畫收藏:“我從小學畫畫,從我個人經驗來看,投資回報比較可靠的就是買書畫,這行現在每年至少有20%-30%左右的回報率。現在我的所有收藏品估計至少值50億元,而我在這塊的投資則是20多億元。陸儼少的作品《杜甫詩意百開冊頁》,我在2004年花了6930萬元購入,而現在有人愿意花5億元買下這套作品。”
【收藏與投資分開看待】
學者、藏家、企業家,鑒于楊休的幾重身份,他對“收藏”更是感觸頗深。“目前市場中有這樣的現象,一些擁有雄厚經濟實力的收藏家,在強大的鑒定后援團的幫助下,也能收集到一些上檔次的收藏品,但我依舊希望將收藏與投資分開看待。”“如果一味將文物、藝術品視為投資甚至投機的工具,那是絕對不可取的。”
楊休將收藏家的行為和標準大致歸納為三類:一是收藏出于對藝術品的極度熱愛,收藏家為了收藏往往不遺余力甚或傾家蕩產;二是具有收藏歷程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對其所收藏的文物、藝術品進行過深入研究,并發展成個人的系統理論,甚至廣有著述、著錄出版;三是將藏品妥善安排以防流散,或與公眾分享,建立私人博物館,或將之捐獻給國家與著名收藏機構。“通過這三個層次的發展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楊休指出:“如果你單純將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或投機工具的話,那么你最終只是一個商人,你手中的所謂收藏品實際上純粹是一種商品。”
“當然,我們也不能完全排斥收藏家賣藏品的行為,而是要將其進行區別對待。”楊休說:“基于多種理由,收藏家可能會出售自己的藏品,其中包括由于經濟上的捉襟見肘,一些收藏家將自己認為無關緊要的收藏品售出,或者將早年收集的、檔次不夠的收藏品賣出以此為收集更重要的藝術品做準備,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屬于無法避免的收藏行為。但是,我仍要強調,作為真正意義上的收藏家,其所有有關收藏事業的行為,都應當是為了最終將自己的藏品系統化、完整化、規模化而服務的。”
【財力眼力缺一不可】
不過,很多人對于曾是教師的楊休也產生質疑——難道楊休早年下海經商不是通過書畫買賣起家的?“我個人收藏的書畫極少舍得再出手轉讓。我最初的財富積累,完全是個人的勞動所得。”楊休回應道:“當時,我將自己所作的書畫、篆刻作品賣給友誼商店及外國友人。在上世紀80年代,我教書的月薪不過百十元,而我當時的繪畫每幅約80元左右,書法作品30元左右,篆刻每字6元錢。友誼商店訂貨,往往一個日韓旅游團就是幾十幅,我往往要日以繼夜地趕制,甚至還有過請美術系教師代筆充數的不良記錄。所以,我的原始積累完全是個人血汗、干干凈凈,沒有‘原罪’。”
無論是教書還是經商,對于藏家身份的楊休而言,可謂魚和熊掌兼而得之。“通過經商的資金積累使我能夠購買自己喜愛的藝術品;通過教學相長,我在授業解惑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在收藏鑒定方面的能力。”楊休說:“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光有學問沒有經濟基礎,只能紙上談兵,不可能成為收藏家;光有財力沒有眼力,也是無稽之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