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鑲玉
《紅樓夢》中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姻緣被大觀園里的一眾人等看作是“金玉良緣”。盡管寶玉認定要前世定下的“木石姻緣”,但曹雪芹還是將那段“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的婚姻故意稱為“金玉良緣”。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金和玉乃佳配,此種觀念反映在工藝品設計上,即為“金鑲玉”。民間也常用“有眼不識金鑲玉”來比喻見識淺陋,缺乏識別事物的能力。那么什么是完美的金玉結合?什么是真正的金鑲玉?
“金鑲玉”在琢玉工藝上的學名叫作“金銀錯嵌寶石玉器”,它的歷史與和氏璧頗有淵源。傳說王莽篡位后脅迫皇太后交出那塊戰國時期用和氏璧做成的傳國玉璽,皇太后一怒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崩掉一角。王莽只好命能工巧匠進行整修,用黃金鑲上了缺角,從此該玉璽也就被稱為了“金鑲玉璽”。后來該工藝被繼承下來,工匠們以優秀品質的玉石為原材料,鑲嵌入黃金,經過多道工藝精雕細琢,最終制成美輪美奐的金鑲玉。據說乾隆皇帝尤其欣賞和鐘愛這種金玉相嵌的工藝制品,他為了彰顯皇家至尊的地位和風范,下令所有金鑲玉制品為皇家所獨有,由內務府造辦處制造,民間一律不準私自制造、佩戴、使用。這樣一來,金鑲玉在民間幾乎絕跡。到了清末內憂外患之際,該工藝也就漸漸失傳。好在上世紀40年代,玉器界“四怪”之一的潘秉衡大師將此工藝恢復,不過稍有些老派作風的潘先生不愿將此手藝外傳,這也就導致了1978年左右,該工藝再次失傳。不過經過后輩琢玉大師們的不懈磨礪,這種工藝還是重現世上,而今更是如“昔日王謝堂前燕”一般,紛紛“飛入尋常百姓家”。
黃金的價值不言而喻,其在貴金屬中的至尊地位無可替代。而玉石也是被中國傳統文化賦予了豐富內涵的一種寶石。古往今來,中國人都覺得玉石乃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石頭,它致密堅硬,瑩潤光潔,可說是生成于自然之間,集天地精華于一體,似乎通體散發著一份連通天地,感應萬物的靈性。如此觀念之下,金鑲玉制品自然成了既純潔高貴,又具有深厚人文內涵的珠寶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獎牌設計就采用了富有濃郁中華特色的金鑲玉工藝。這種設計打破了100多年來夏季奧運會獎牌只使用金、銀、銅三種材料的慣例,將玉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吸收進來,使得“金鑲玉”獎牌凸顯出了尊貴典雅的地位。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