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家Guillaume Lévy-Lambert
2014年,法國蘇富比第一個非銷售性展覽選擇了《MaGMA收藏:日歷的故事》,MaGMA是 “Mark and Guillaume Museum of Art”的縮寫,法國企業家Guillaume Lévy-Lambert(李偉倫)和新加坡建筑師Mark Goh(吳禩光)1999年相識并結為愛侶。Guillaume Lévy-Lambert 更喜歡英文字magma(火山熔漿)給人熾烈、火熱的意象和感覺,正如他和Mark之間的感情,也像他們對藝術收藏的熱情。14年來積累了300多件中國和東南亞當代藝術作品,他們創造的雙聯幅收藏方式,更讓收藏成為一種藝術創作,和他們的愛情一起,成為一段收藏界的傳奇。
事業-愛情-收藏之路
現年51歲、在亞洲生活已超過25年的Guillaume Lévy-Lambert,出生、成長于巴黎,小時候祖母經常帶他逛羅浮宮,母親則在不同博物館如奧賽美術館、羅浮宮工作,Guillaume Lévy-Lambert從小對藝術耳濡目染。長大后在世界各地工作、旅行,就算公務出差,總會抽空逛畫廊、美術館。1983年,年僅20歲的他在加拿大蒙特利爾買了生平第一張畫,是一位沒有名氣的法國畫家的作品《火山》。自那時起,他始終持續購買藝術作品。“早期主要是買我熟識的年輕藝術家朋友的作品。例如我住日本時,很喜歡一位比利時藝術家朋友Piet Altenloh的東西,買了很多,還幫他組織展覽。” Guillaume Lévy-Lambert當時甚至動過改行開畫廊的念頭。
不過最終Guillaume還是選擇了職場和創業之路,自法國高等商業研究院HEC畢業后,首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埃爾夫阿奎坦(Elf-Aquitaine)石油公司工作,1984年加入法國Paribas 銀行,任職國際資產管理部門,1986年被派往日本。“那是一個難得的機遇,當時日本股市狂熱、經濟蓬勃發展—我們是到后來才知道那是一種泡沫經濟--當時西方對日本和亞洲市場完全陌生,我很幸運能夠年輕時就去了日本。在日本的四年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日本人獨特的溝通表達方式。” Guillaume Lévy-Lambert后來短暫調回巴黎,1991年底又被派駐香港,1995年改派新加坡,負責機構客戶和私人客戶財富管理部門。自那時起一直到今天,他仍舊住在新加坡。
“到新加坡,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Guillaume說。
1996年,遇到瓶頸的Guillaume開始思索轉換人生跑道,決定轉行“廣告業”,於是主動寫信向各大國際廣告公司毛遂自薦。1997年5月離開從事13年的金融業,正式成為法國第一大廣告和傳播公司陽獅集團(Publicis)太平洋和亞洲地區的總裁。“我雖貴為亞洲總裁,事實上, 當我加入陽獅集團時,它還只是一個歐洲企業,亞洲仍是一塊有待開發的處女地。” Guillaume Lévy-Lambert憑著敏銳的商業直覺、對廣告業的熱情以及對亞洲的熟悉,主導擘畫陽獅集團亞洲版圖的開拓。十年后,2007年,當他再度決定驛動時,他留給陽獅集團的是一個超過2500名員工、60個亞洲城市據點的龐大網絡。2008年,他創辦了自己的公司Tyna,主要提供市場營銷諮詢服務。
不過,真正改變他人生的,不僅僅是在新加坡的事業起飛,而是結識了他的愛情伴侶吳禩光,并攜手走上收藏之路。2010年首先在新加坡歌劇畫廊舉行“童話故事—MaGMA收藏選輯”,展出25件收藏品。第二次展覽則選擇了Guillaume Lévy-Lambert的故鄉,法國巴黎。很快,兩人獲得蘇富比的關注,促成這項展出的蘇富比當代藝術部門主任莫瑞尼(Stefano Moreni)表示,“這項獨特的收藏不僅展現了兩位收藏家對收藏的熱情,更多的是他們的承諾與付出。除了每件作品都具有無可否認的美學和市場價值之外,收藏作為一個整體、與收藏家個人的生命緊密聯繫、合而為一,這種情況并不多見。”
李奇登斯坦《桌歷》的意涵和緣分
認識人生伴侶吳禩光,更確切地說,兩人首次一起逛美術館的奇妙經驗,成為他們有系統地建立藝術收藏的重要轉折點。1999年,MaGMA收藏的兩位主人翁在相識一個月后,決定結伴到洛杉磯渡假,并造訪了洛杉磯當代美術館。“參觀美術館對我們來說在自然不過;我一直有逛美術館的習慣,Mark 念建筑出身,在美國唸書,熟稔藝術史。”然而美國波普畫家羅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一件1962年作品《桌歷》卻讓他們目瞪口呆:“這件作品畫的桌歷翻開那一頁1962年5月21日,正好是我的生日!而左邊被圈了起來的日子10月26日則是Mark的生日! ”雖然時隔10多年,Guillaume Lévy-Lambert回憶起這段往事,仍舊情緒激動。“一開始,我們認為這是一連串美好的巧合,就像中了樂透一樣。我們認為我們命中註定要相遇,命中註定要一起來到這座美術館,看到這幅畫!”然而,他們很快就將這個奇妙經驗視為神秘隱晦的世界所傳達的一個明確信息:“必須從事收藏,透過藝術收藏將兩人的故事傳遞下去。”“收藏對我們來說是記錄我們兩人的人生軌跡,也是表達我們對在洛杉磯當代美術館與李奇登斯坦畫作相遇的感激之情。”
Guillaume Lévy-Lambert和吳禩光幾乎在造訪洛杉磯當代美術館數個月之后即聯手打造他們的藝術收藏,同時也積極展開對李奇登斯坦《桌歷》的研究,他們著了迷地急於探究已於1997年過世的藝術家在這件作品裡所透露種種訊息的真實涵義,為此他們拜訪了李奇登斯坦的遺孀Dorothy、兒子米切爾(Mitchell)--另一個美妙的巧合:在李安電影《喜宴》中飾演臺灣男子的美國同志戀人Simon正是米切爾。“這對中西同志情侶不正是我和Mark的寫照 ! ”Guillaume Lévy-Lambert堅信李奇登斯坦冥冥中認同并支持他和Mark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他們也去意大利拜訪了《桌歷》的第一位收藏家,將作品捐贈給洛杉磯當代美術館的潘札伯爵(Giuseppe Panza di Biumo),“我花了八年時間追蹤調查這張畫裡頭每個數字的意涵”。
聚焦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
“我當然樂於見到所收藏藝術家的價值升高,但這絕非我們有意識追求的目的。”在Guillaume看來,今天的中國當代藝術就像十九世紀末的印象派繪畫。
在他們的收藏之路上,認識潘札伯爵是一個重要關鍵,“我見到他時,正好是他買李奇登斯坦和美國波普藝術的年紀。當我們告訴他想要收藏中國當代藝術時,他說:年輕人,勇敢去做吧!” 被視為戰后藝術品最重要收藏家之一的潘札伯爵給了他們寶貴的收藏忠告,“他鼓勵我們要積極投入,我們因此加快收藏步調,那時大概是2002年,中國藝術家的價錢已經頗高,因為潘札伯爵的鼓勵,我們更有勇氣投注大量金錢去買作品。”除此之外,潘札伯爵還建議他們可以同一個藝術家至少買兩件作品,“如此一來,哪天想轉賣時,手上還會有一件。”儘管如此,Guillaume Lévy-Lambert表示至今從未賣過任何一件藏品。對曾經十多年負責資產管理。具有雄厚金融背景的他,藝術收藏難道不是一種投資理財的方式?他笑稱:“我沒想過,我從來記不住哪件作品是花多少錢買的!”
因為住在新加坡,自然首先著眼亞洲藝術,也因為中國當代藝術與波普藝術之間的顯著關聯,而決定聚焦收藏中國當代藝術家。能夠親身見證和參與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當代藝術,讓他們激動不已。“中國藝術家充滿旺盛的創造力,讓我感覺就像在法國十九世紀末能夠認識印象派畫家、直接跟他們買畫一樣。”1999年買的第一件作品是新加坡藝術家洪雪珍(Hong Sek Chern),第一位中國藝術家作品則是一件岳敏君的雕塑,兩人隨后透過香港、倫敦等地的拍賣會,陸續買了不少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如周春芽、王廣義、李山、曾梵志、楊少斌、魏光慶。
Guillaume Lévy-Lambert自承并非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先驅,“我們遠遠落在希克、尤倫斯之后”。他的一大遺憾是1993-1995年人在香港,卻未能把握時機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例如我目前手上有岳敏君的畫,94年在少勵Schoeni 畫廊展售,當時價錢很便宜。我在中國藝術市場價格開始爬升時才進場,在拍賣會買了很多作品。我的確錯失良機。”但他緊接著表示:“我天生不喜歡存有遺憾,對我而言,這不過是收藏家經常需要的一個學習過程,這教會了我現在看到喜歡的作品要毫不遲疑。”
收藏成為一種藝術創作
收藏之初,上海香格納畫廊的Laura Zhou (周曉雯,今香港白立方畫廊總監)或 William Zhao等人提供了許多建議。隨著收藏數量的增加,他們認識了愈來愈多畫廊、藝術家與拍賣公司專家,屬於知識分子型的Mark 平時也閱讀大量的雜誌和藝術書籍,“我比較相信自己的直覺,當我看到一件作品,覺得它能對我說話,那就對了!”Guillaume Lévy-Lambert表示他們購買作品通常依據三個指標:首先是“審美上的考量,我們是不是會想把這張畫掛在家裡,與它朝夕相處?要掛在哪兒?客廳?臥室?” 其次是“這件作品是否能與我們發生共鳴,是否喚起我們內心深處某些記憶或感覺?如果我早上起床時還想著昨晚看到的那張畫,那就錯不了!” 最后則是“它是否能夠作為我們故事的見證?因為我們的收藏旨在敘述我倆的浪漫故事,為它留下痕跡。” Guillaume Lévy-Lambert指出,“我們是藝術能夠改變生命的最佳見證,而且希望將自己的故事與人分享。”
“MaGMA 不只是一個收藏,更準確地說,MaGMA是個藝術家!”Guillaume Lévy-Lambert笑稱,“我們透過MaGMA公開了自己的藝術家傾向。我們實際改造了畫作的呈現方式,把它變成雙聯幅(diptyque)中的插圖,這是一個藝術行為。”誠如這次在巴黎蘇富比公司的展覽所呈現,他們和建筑師合作,設計了雙連板的展示和收藏方式(打開時像一本翻開的書,右手邊是畫,左手邊是Guillaume Lévy-Lambert的文字),他們將不同藝術家的作品搭配自己用法文和英文寫的短文,以雙聯幅方式,闡述十多年來發生在他們生命中的不同插曲。換言之,與絕大多數收藏家不同,MaGMA不滿足於購藏藝術品,將作品掛在墻上欣賞而已,而是將作品據為己有,成為述說這段浪漫愛情與收藏故事的“插圖”。“今天我們買作品時,腦子裡同時想著的是,這張畫可以述說哪一段插曲。”
今天,Guillaume Lévy-Lambert和吳禩光兩人的家中固定展示20多件作品(其他存放在倉庫裡)。每年春節前后,他們會重新更換家中藝術品的陳列,“這是我們一年一度的大事,每次都感覺像換了個新家。” 隨著中國藝術家價格的不斷攀升,他們如今轉買更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如楊泳梁,同時專注新加坡、印尼、泰國等藝術家。“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呈現了藝術蓬勃發展的景象”。今天MaGMA 的收藏超過300多件作品,以繪畫為重,也包括雕塑、攝影、錄像。至於MaGMA收藏的后續發展,最終是否建立美術館,Guillaume Lévy-Lambert 表示:“目前一切未定數,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故事仍持續在發展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